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薛延陀汗国覆灭的消息如惊雷炸响漠北草原。
铁勒、回纥、拔野古等十余部落接连遣使长安,毡帐里的贵族们捧着镶嵌松石的银碗盟誓,羊皮卷上捺满血红手印,只求内附大唐。
朝堂之上,李世民将奏疏往龙案上一掷:
“设府立道,北疆不可再乱!”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三月的朔风中炸响。朔风裹挟着细沙,猛烈地拍打着灵州城墙,仿佛是在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助威。
燕然都护府的铜印在西北军帐中缓缓浇铸成型,铜水在模具中翻滚,最终凝结成一枚象征着权力与责任的大印。这枚铜印将成为北疆的新秩序的标志,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革与发展。
都护府衙署的夯土墙厚达三尺,坚固无比,宛如一座不可撼动的堡垒。
角楼箭窗里,常年架着硬弩,这些硬弩犹如沉睡的巨兽,一旦被唤醒,便会释放出无尽的威力。
铁甲卫们的皮靴踏过石板路,每一步都发出清脆的回响,这声响在寂静的军帐中回荡,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说的肃杀之气。
首任都护李素立站在军帐前,他的身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
他接过那面玄色令旗,仿佛接过了整个北疆的未来。
三千玄甲军早已列阵完毕,他们的刀锋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凝结的霜花如同点点繁星,点缀在刀光之上。这三千玄甲军是北疆的精锐,他们的存在让人感到一种无法忽视的威压。
李素立展开竹简,宣读着诏令。他的声音在军帐中回荡,清晰而有力。
诏令将铁勒部编为瀚海都督府,回纥部设燕然都督府,各部首领虽然保留了部族的兵权,但每月都需要向都护府呈交牛羊数目和兵器清单。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对北疆各部的管理,确保北疆的稳定与安宁。
同月,"参天可汗道" 的开凿号子响彻荒原。两万民夫腰系麻绳,在陡峭崖壁上凿出路基,铁锨铲过冻土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从长安金光门到漠北腹地,每隔百里便垒起土坯驿站。驿站内的地窖藏着陈粮,马厩里五十匹健马随时待命。
青石界碑立在岔路口,正面 "参天可汗道" 五个大字力透石背,背面阴刻的唐律条文,连劫掠驿站者斩立决的刑罚都用朱砂填色。
七月流火,首批中原商队启程。百辆牛皮轮车满载丝绸,每辆车辕都系着铜铃,行进时叮当作响连成声浪。胡商阿史那贺鲁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