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在早朝时弹劾安控司在淮安的作为。
历代的谏台官、清流言官,大都有行事张扬,闻风放炮的特点。
这些人大都不够圆滑,缺少从政经验,常常将事情想得过于简单,热血,冲动,嫉恶如仇。
若是用得好,确实是监督百官,使得政治清明的一把利器。
但这些人,往往也容易被人利用,成为朋党相争的工具。
刘宗周添油加醋的将安控司在淮安肆意抓捕官员之事说了一遍,然后有意引导众人往当年宦官当政,厂卫肆无忌惮抓捕陷害忠良上联想,立时就引起了几名言官的义愤填膺。
言官有闻风奏事之权,他们的职责是监督百官,可做官要和光同尘。
一些心思不正言官,很快便发现,监督同僚费力不讨好,还得罪人,他们便将目标对准了皇帝。
而这一思路的转变,很快就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监督皇帝,没事就指责皇帝哪里做得不对,不仅能够让他们获得极大的名声,还能带来巨大的利益。
因此明朝时,便常常可见言官常常大骂皇帝,以激怒皇帝,被皇帝惩罚为荣。
当然,他们只能说一说,那些弱势的皇帝和比较仁慈的君主,遇见强势暴躁的皇帝,除非是真正的直臣,言官中的政治投机者,自是不敢多骂一句,说话会变得小心注意。
高欢作为开国之君,自是有威严在此,但高欢称帝以来对于大臣,一向乐于纳谏,对百官也颇为和气。
在不少大臣心里,高欢是唐太宗,宋仁宗一般的贤明君主。
现在贤君犯了错误,居然重用安控司这样的特务机构。
诸多言官无论是真心觉得皇帝走上歧途,为此痛心疾首,决心死谏,要帮着皇帝改掉错误,还是抱着投机心态,想借此一战成名,都准备明天大干一场。
刘宗周与众人说了一阵,最后总结道:“自古贤君,亲贤臣,远小人。陛下如今居然重用安控司,绝非朝廷幸事,史书上怕是会落下昏聩之名。我等谏台官,在陛下决策出现失误或不当之处时,要勇于进谏,规劝皇帝纠正偏差,不能让安控司毁了陛下名声!”
几名年青言官,听了刘宗周的话语,立时就觉得责任重大。
当即便表态道:“督院所言甚是。陛下有圣君之像,我等言官,绝对不能让安控司给陛下带来污点。”
这年轻人完全没有意识自己被当枪使,还以为自己是为了朝廷,为了皇帝好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