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满九道湾》的世界里,叶晨在成为富商后,毅然选择了通过希望工程的捐助途径,去帮助那些被大山阻隔了求学之路的孩子们。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黔东南山区考察时的震撼——那里的教室是用黄土夯成的,窗户上钉着破烂的塑料布,孩子们的书本早已翻得卷了边。
但最让他动容的,是那些坚守在贫困地区的教师们。黄欣欣的父母就是这样的典范。这对年近五十的教师夫妇,看起来却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
常年山风的侵蚀和过度操劳,让他们的脸上布满了沟壑般的皱纹,双手粗糙得如同老树皮。叶晨注意到,黄老师的指甲缝里永远嵌着洗不净的粉笔灰,而黄夫人的背已经有些佝偻,那是常年伏案批改作业落下的毛病。
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得令人心酸,饮用水需要从三公里外的山涧一担担挑回来,浑浊的溪水要沉淀半天才能饮用。
叶晨曾亲眼看见黄夫人小心翼翼地把洗过菜的水留着洗手,再把洗手的水用来浇菜。他们的衣服虽然打着整齐的补丁,却因为长期缺乏清洁而泛着灰白的色泽。山里潮湿的气候让他们的被褥永远带着霉味,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每晚在煤油灯下备课到深夜。
最让叶晨揪心的是,这对教师身上常见的“山民印记“——由于长期缺乏清洁用水,他们的衣缝里藏着虱子。但黄夫人总是笑着说:
“这些小东西比山里的蚊子温柔多了。“
每当夜幕降临,她就坐在丈夫身边,一边帮他校对教案,一边熟练地用指甲掐死衣服上的虱子,发出清脆的“啪“声。
与谢之遥高调宣扬的“回乡奉献“不同,黄欣欣从未向人提起父母的艰辛。她深知,父亲放弃城市重点中学的邀请,母亲婉拒教育局的调令,选择留在深山教书,不是为了任何人的赞美。
他们用自己无悔的青春,教会了这里的山民识字算数,却连一件像样的衬衫都舍不得买。叶晨在走访时发现,这对教师夫妇最珍贵的财产,是一个铁皮饼干盒,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历届学生的来信。
有的信纸已经发黄,字迹歪歪扭扭,写着“老师,我考上县中学了“
有的来自远方的城市,汇报着“我现在是建筑工人,能看懂图纸了“。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们就会取出这些信反复阅读,脸上的皱纹便舒展开来,仿佛所有的艰辛都得到了补偿。
而那个打着回乡创业,为村民谋福利旗号的谢之遥谢总,无疑和低调内敛的黄欣欣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