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朱元璋深谋远虑,断不会轻举妄动。
或许还会借此机会示好,尽早释放李鸾。
想到此处,李善长嘴角隐约浮现出笑意,脚步愈发笃定。
然而,他与满朝文武皆未曾察觉,此刻朱元璋正坐于龙椅之上,目送李善长离去,眼中已满是决绝之意。
朱标所料不错,李善长并非可以轻易处置之人。
无充分理由与确凿证据,贸然杀之,只会引发天下非议,留下昏庸暴虐的骂名。
那些史官笔下的青史,绝不会放过这样的污点。
朱元璋并非轻率之人,不愿背上如此恶名。
正是因此,李善长方才得以暂时脱身,朱元璋亦选择隐忍以观其变。
如今局势已变,老朱既应允朱政征伐倭国之事。
为助其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老朱决意倾尽全力,哪怕背负骂名亦在所不惜。
这些微不足道的指责,他何曾放在心上?纵使引发些许动荡,又算得了什么?
这天下乃是他赤手空拳打下,岂容他人置喙?别说一个李善长,便是千人、万人,若挡了朱政的道,他也绝不手软!
他有这样的底气,足以震慑四方。
自古以来,帝王向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
此大明江山,本就属于老朱家,他的话即律法,即规矩!顺从者兴,违逆者亡!
无需任何借口!
“父皇……”
见老朱气势愈发凌人,朱标心生不安,欲劝又止。
老朱只是冷冷扫了他一眼,随即不再理会,径直离座而去。
朱标无奈摇头,却满心忧虑。
李善长等淮西文武果然如预期般对朱政充满敌意,而老朱态度强硬,始终未明确说明对朱政身份的考量。
夹在两人之间,朱标左右为难。
思虑良久,毫无头绪,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朱标叹口气,暂且放下烦恼,离开奉天殿回东宫。
刚到书房,便……
吕氏携朱允炆入内,行礼后即急切询问朱允炆与徐妙锦婚事进展。
朱标闻言面露难色,欲语还休,尤其面对满怀期待的朱允炆时更觉左右为难。
最终,他无奈苦笑,告知朱允炆皇帝并未应允此事。
吕氏与朱允炆皆是一怔,随即朱允炆追问是否因徐妙锦身份低微,表示只在意其人品。
朱标震惊于他的坚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