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土地怎会匮乏?
如此一来,既能消弭藩王之患,又能极大延长大明国祚,岂非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朱政笑着娓娓道来!
实际上,分封制并非全然不如郡县制。
若运用得当,自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西周,本无力掌控辽阔疆域,便采用“包产到户”的分封制。
让王公贵族自行开发,对西周朝廷而言,这是以最低成本掌控最大领地的方式。
且无需额外耗费,即便失败,不过是损失臣子的家业,于朝廷并无影响。
还能有效缓解人口压力。
大明也可借鉴此法,将国内藩王迁至边疆之外。
比如高丽、琉球、倭国均可。
再进一步,朱楼可赴西伯利亚挖土豆,朱桟能去北美,朱棣则到澳大利亚看袋鼠。
也算是替大明守卫南天门了!
当然,朱政说这话也不怕自掘陷阱,最终便宜朱允炆。要知道,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阻力重重。
最简单来说,朱樉、朱橚、朱棣绝不可能同意。
因为在大明之外,除倭国略有财富名声外,其余地方在所有人眼中仍是蛮荒之地。
这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
没有几十年的强制推行与落实,难以成功!
届时,朱允炆早已被朱棣所灭,根本无需担心!
况且,在朱允炆占据优势的情况下都会败北。
即便把朱棣调离北平,结果也不会有变,甚至可能更快。
他与朱标谈论这些,只是想提出一种设想。
让朱标及更多大明臣民知晓。
当内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完全可以向外转移,后世的日不落帝国、灯塔国都深谙此道!
现在,朱政只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一粒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种子,让汉文化超越长城,跨越海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从而抢占先机!
倘若有一天,汉风席卷世间,这天下究竟是姓朱,还是姓周,又或别的姓氏,其实并无太大区别。
然而,在处理土地问题时,朱政之所以只提出这一种方案,背后自有深意。此刻,他心中虽思虑万千,但神色依旧从容,语气平稳地说道:
“若太子真心希望大明长久兴盛,首先必须向外开拓,争取更多土地,以缓解将来不可避免的人口压力。太子不必担心此举会过度消耗民力,或是得不偿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