腑。这正是许多人夏天受凉反而引发咳嗽、腹痛、关节痛,甚至为秋冬埋下病根的原因。
心火易旺,情绪波动:中医认为"夏气通于心"。暑热容易扰动心神,使人烦躁不安、失眠多梦、情绪波动大。
三、三伏天养生核心策略:扶阳、祛湿、防寒
针对三伏天的特点,养生需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展开:
1. 扶助阳气:内外兼修
适度"天灸"——晒太阳: 阳光是自然界最强大的阳气来源。选择清晨或傍晚阳光较柔和时段(上午9点前,下午4点后),特别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晒晒背部(督脉和膀胱经所在,是阳气的"高速公路")。时间15-30分钟,以感觉温暖舒适、微微汗出为度,避免中暑晒伤。晒背能振奋督脉阳气,驱散体内深伏的寒气,对怕冷、关节痛、呼吸系统问题尤为有益。
艾灸温补:艾草是纯阳之草。三伏灸是冬病夏治的经典外治法。常用穴位如:大椎(振奋全身阳气)、命门(补肾壮阳)、神阙(肚脐,温补元阳)、关元(补益元气)、足三里(健脾胃、补气血)、肺俞、脾俞、肾俞(调理相应脏腑虚寒)。可选择隔姜灸、温和灸或借助艾灸盒。若在家操作,务必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穴,注意防火防烫伤。
饮食温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解表发汗、温肺止咳。晨起喝一杯温热的姜枣茶(生姜几片+红枣几颗煮水),振奋脾胃阳气,驱散一夜空调带来的寒气。适量食用羊肉(炖煮为佳)、鸡肉、鳝鱼等温性食物。避免过度依赖寒凉水果(如西瓜、火龙果)解暑,尤其脾胃虚寒者。
2. 健脾祛湿:重中之重
饮食清淡易消化: 是减轻脾胃负担的关键。多吃冬瓜、丝瓜、黄瓜、苦瓜、荷叶、绿豆、薏米(炒过更温和)、赤小豆、茯苓、山药、莲子、芡实等利湿、健脾的食物。烹饪以清蒸、炖煮、快炒为主,避免油炸、烧烤、过于肥甘厚腻。
芳香化湿醒脾: 利用天然香料的芳香之气唤醒被湿气困住的脾胃。做菜可适量加入陈皮、藿香、紫苏叶、薄荷、豆蔻、砂仁等。喝些荷叶茶、藿香正气水(液)(注意看成分和适用症)也有助化解暑湿。
运动微汗排湿: "动能升阳",也能化湿。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慢跑、游泳等,达到微微汗出即可。切忌大汗淋漓,否则反而伤津耗气。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湿衣,避免湿气回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