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聚集到了附近的村落里。
位置相对较好的瓦窑村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了许多工人和家属住了下来。
为了安置这些远道而来的建设者,瓦窑大队沿着机耕道两侧,盖了不少的房屋院落。
虽然都是些夯土墙、木格窗的简易土坯房子,却挤满了生火做饭的烟火气。
可后来,大部分人都随着鞍阳钢厂的撤离而搬走了。
那些曾经飘着炒菜香的屋子,转眼间就空了大半。
如今只剩下赵瑞刚这样与本地人成家的,还守着老房子留在了村里。
这几年风吹雨打、门窗歪斜、墙皮剥落,不少屋子都成了断壁残垣,只有经过修缮才能重新住人。
如今听说郑怀城要来,还要带着不少珍贵资料,刘永才就犯了难。
得找处宽敞、干燥又离车间近的地方才行。
刘永才思索片刻,拿出泛黄的花名册,摊在桌上,翻开最新绘制的瓦窑大队布局图,铅笔线条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处房屋的状况。
“来,瑞刚,一起看看安排哪处合适!”
刘永才的手指沿着车间周围的区域慢慢滑动,嘴里还不住念叨着,
“郑领导得住得离车间近点儿,给他挂个技术顾问的名,就能顺理成章在食堂吃饭了。要是车间出了啥难题,有他坐镇,大伙儿心里也踏实些。”
赵瑞刚笑道:“大伯考虑周到!”
刘永才脸上难掩喜色:“郑领导肯来咱们村,咱们是占了大便宜了!且不用他真的做什么,只要把名号一提,谁不高看我们瓦窑大队车间一眼!”
一边说着,一边用红铅笔在村东头三间带地窖的屋子旁重重画了个圈儿。
“这一处怎么样?村东头那三间带地窖能存东西,离车间也近。西厢房做资料室,土墙厚能防潮,正好能放资料。”
赵瑞刚想了想,似乎对那处院落有些印象。
他摇了摇头:“这处不行,资料实在太多,至少需要三四间大房才够放。我师父现在工作特殊,如果资料放在地窖里,来回拿取太不方便了。”
接着便把郑怀城目前的工作大致介绍了一遍。
刘永才咬着笔杆子继续看图:“那最好成片的几间大房。”
刘永才咬着笔杆子,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盯着图纸,嘴里喃喃自语:"那最好成片的几间大房……可哪儿有那么合适的……”
他的手指在图纸上缓慢移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