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次夜间突袭就太过于冒险,只能带着部队撤回了紫金山。
到了此时,南京城的外围战除了紫金山防线还固若金汤外,其它各个方向的防线都被日军逐渐压缩,顾长官已经开始部署各部队依次退入城内,准备与鬼子展开最后的巷战。
既然各个方向的守军都要退回城内巷战,紫金山与城内的联系通道就会被切断,势必会被鬼子大军合围。所以佣兵团也只能放弃紫金山,退回城内参加巷战。
按照顾长官计划的撤退顺序,首先是在上元门的51师先撤,因为51师已经损失了大半兵力,实在是顶不住了。
第二是紫金山的佣兵团撤退,因为紫金山是南京城外围最远的一个制高点,加上还有105毫米榴弹炮等重武器,需要更多的时间撤退。
等到佣兵团安全撤退后,第三个撤退的是太平门和中山门的87师,因为紫金山这个制高点的放弃,就意味着日军火炮可以上山直接攻击这两个城门,会造成守军的巨大伤亡。
然后依次是驻守光华门和通济门的88师,最后才是驻守雨花台和中华门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这里有人要问,为什么驻守雨花台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是最后撤呢?
一个是因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兵力比较多,在南京保卫战开战之前足足有三万之众,而且还是武器装备最好,官兵素质最高的国军部队。
另一个是雨花台是仅次于紫金山的南京城外第二制高点,而且与中华门形成了一体化的防御体系。也就是说,只要守住雨花台,中华门自然就稳如磐石。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要撤退进城是分分钟的事,没有被日军包围在城外的危险。
但就是这个撤退顺序,却是引起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桂中将的不满。
这就要说,此时中央军虽然经过校长在德系装备和训练上有所加强,但总体上其实还是摆脱不了军阀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陋习,特别是中高级军官派系林立,各人都有小九九,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整个军队中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具备职业军人素质的高级军官,上下都缺乏团结合作精神。
这种部队在常规作战模式下也许还能做到令行禁止,但在遇到困难和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各种不和谐的毛病就暴露出来了。
这种情况一支贯穿了整个抗日战争,甚至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也屡见不鲜。这也是几百万装备精良的国军打不过红色军队的原因之一。
于是,就在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