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就把《日本传统乐器图鉴》给合上了,从书页中间飘出来一片唐枫叶做的书签。他有些激动地说:“但是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能乐的节奏啊!连尺八的‘虚吹’技法都不讲,这还能算是日本的音乐教材吗?”
胡逸旁边的咖啡杯在桌上留下了一圈水痕。
他看着露西那泛红的耳尖,这是她一激动就会有的表现。又瞧见山本紧紧攥着图鉴,指节都泛白了,上次在东京博物馆的时候,他也是这样紧紧护着平安时代的琴谱呢。
突然,系统震动了一下,那提示音轻得就像一片羽毛飘落似的:“文化冲突值到达临界点了,触发‘调和模式’。”
“停。”胡逸站起身来,按下了投影仪的开关。
就在会议室暗下来的那一瞬间,非洲鼓的鼓点就像暴雨一样,“噼里啪啦”地砸进耳朵里。
画面里,那些黑皮肤的孩子们正把塑料桶当成鼓,跟着手机里放出来的电子乐摇晃着身体;下一秒呢,镜头就切换到了京都的花见小路,艺伎们穿着木屐走路的声音和尺八发出的呜咽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再一切换,巴黎街头的流浪歌手抱着吉他,可唱的却是普罗旺斯老农教给他的牧歌。
“露西教授说的呀,那是孩子们的现状。”胡逸的声音掺和在音乐里头,他说:“山本先生一直坚持的啊,那是他们的过去呢。”说着,他就把系统生成的“音乐基因图谱”给调了出来,只见绿色的线条在“现代节奏”和“传统音阶”之间交错着,就像织成了一张网似的。“可是教育呢,得让他们站在过去的基础上,去感受现在的气息呀。”
露西把丝巾摘了下来,轻轻盖在调查报告上。她眼睛盯着屏幕里跟着牧歌跳舞的巴黎少年,眼神里那种犀利劲儿一下子就变得柔和起来,就像春天的水似的,然后她说:“说不定啊,可以在电子舞曲的节拍当中,加进去一段普罗旺斯风笛的旋律呢。”
山本把唐枫叶捡起来,夹到刚刚拍响的图鉴里面。他翻开系统给的对比分析,手指停在了“江户民谣与J - Pop和弦重合度63%”这一行,说道:“要是在尺八的章节后面,再加一个用现代吉他模仿虚吹技法的练习……”
会议室里早晨的阳光慢慢照过桌角的时候,露西用口红在白板上歪歪扭扭地画了个太阳,山本呢,就用尺八在便签上写了“和而不同”这几个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胡逸瞅着系统进度条跳到了50%,冷不丁就想起自己十七岁那年在琴行擦琴的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