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的雨丝还沾在梧桐叶上,胡逸抱着装着投影仪的黑色箱子穿过华中医科大学的林荫道时,后颈被凉风吹得发紧。
他摸了摸西装内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安眠曲》的优化版本,还有二十三个失眠症、焦虑症患者的治疗影像。
三楼会议室的门虚掩着,张维远的声音先飘了出来:"数据必须经得住三审。"胡逸推开门时,七位白大褂专家正围坐在深褐色木桌前,最年长的刘院士正在翻他的报告,老花镜片上蒙着层雾气。
"胡先生请。"张维远指了指主位,保温杯沿还凝着水珠。
胡逸放下箱子时,掌心沁出的汗在金属外壳上洇出个浅印。
投影仪亮起的瞬间,他听见自己喉结滚动的声音:"各位老师,这是《安眠曲2.0》的声波频谱图。"
旋律漫出来时,会议室的空调风突然停了。
那是比初版更清透的钢琴声,间或有流水般的电子音漫过,像把揉皱的纸慢慢展平。
坐在末位的年轻医生下意识摸向胸前的听诊器——他的心跳正随着旋律从82降到71。
"干预组HAMA评分平均下降7.3分。"胡逸点开下一张PPT,"这是连续三个月,每周三次,每次20分钟的追踪数据。"刘院士的钢笔尖"咔"地戳在纸页上:"机制呢?
音乐又不是血清素,怎么调节神经递质?"
胡逸的指甲掐进掌心。
他早料到会有这一问——十天前匿名电话里的警告,此刻正顺着后脊梁往上爬。
但当他想起实验室里那位攥着《安眠曲》歌谱入睡的老太太,喉咙突然松快了:"我们用fNIRS监测到,听曲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23%,杏仁核活跃度下降19%。"他调出脑成像图,"系统根据实时脑波调整旋律频率,这是动态干预的关键。"
"系统?"坐在左侧的药剂学教授推了推眼镜,"什么系统?"
胡逸的耳尖发烫。
他想起歌词系统弹出的"患者情绪匹配度+10"提示,想起那些在实验室熬到凌晨三点、盯着脑电仪调和弦的夜晚。"是我们团队开发的AI辅助模块。"他声音平稳,"但所有调整都基于临床反馈。"
会议室陷入沉默。
墙上的挂钟走得格外响,秒针每动一下,胡逸的心跳就快一拍。
直到门被轻轻推开——小王扶着位穿灰布衫的女士进来时,所有人都直起了身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