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们根本就不知道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胡逸没有搭话,而是走进教室,轻轻地把后门给关上了。有个孩子发现了他,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想跟他打招呼,不过被老师用眼神给制止住了。他就蹲在那个吹陶笛特别卖力的小胖子旁边。那小胖子呀,正皱着眉头捣鼓第七孔的指法呢。他手上的陶笛上还歪歪斜斜地贴着个姓名贴,写着“阿米尔”。
“你吹的是《晨雾里的小羊》不?”胡逸小声地问。
小胖子脑袋点得跟捣蒜似的,这一下陶笛差点没拿稳掉到地上,他忙说:“老师讲这可是咱们B国最老的曲子啦!我妈说她小时候,外婆就用陶笛吹这个曲子哄她睡觉呢!”
汤姆的喉结上下动了动。
胡逸站起来的时候,瞧见教室后面的墙上贴满了手工画,画的主题都是“我的乐器”。大部分画的是陶笛、手鼓还有芦苇竖笛,就角落里有一张画的是电子琴,上面被人用红笔大大地圈了个叉,旁边还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母,意思是“不好听”。
“上个月弄电子琴那个项目的时候,孩子们把琴搬到教室才第三天就一块儿罢课了。”汤姆伸手去拿烟盒,想了想又放下了,接着说,“孩子们说电子琴的声音就跟吵架似的,哪有陶笛能吹出风的那种感觉啊。我就带着琴去退,对方却说‘捐赠的东西概不退换’,还骂我们‘不知好歹’。”
说到这儿,汤姆突然伸手抓起讲台上的陶笛,抓得指关节都泛白了,“胡先生啊,我不是不欢迎援助。我就是怕你们带着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来,用你们的标准去定义什么是‘好音乐’,到最后把孩子们心里的想法都给弄没了。”
走廊里的穿堂风呼呼地吹起教案纸,胡逸瞅见最上头那页写着“传统乐器传承计划”,那字写得规规矩矩,就跟刻上去似的。
他拿出手机,翻出自己在A国搞援助时候的资料,跟汤姆校长说:“汤姆校长啊,您瞅过我在贫民窟建的音乐教室没?
那儿的孩子拿汽油桶当鼓,用水管做木琴呢。我给他们捐的头一样东西可不是钢琴,是调音器。”
汤姆凑到屏幕跟前,照片里有个又黑又瘦的小女孩,正用自制的木琴敲《欢乐颂》呢,琴键上还贴着他熟悉的B国陶笛指法图。
“我搞援助的原则可简单了。”胡逸关上手机说,“得先学会听,然后再学会给。”他从公文包里拿出笔记本,上头密密麻麻地记着圣心小学的音乐课表、学生对乐器的喜好统计,甚至还有上周校刊里孩子们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