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
“不过,加热也挥发不干净。不过,毕竟烧酒比较小众,大多是冬天天冷温着喝一点儿暖身子,对身体有好处。”
王玲突然说:“你们说,武松打虎,喝了十八碗,会不会是这种烧酒?”
我哈哈笑了起来:“那不是这种酒,这种酒,他喝不了十八碗。”
大家来了兴趣,王勇问道:“那是什么酒,十八碗啊,嘿,要说武松,那可真是英雄.....”
叶知秋摇头:“你就是生晚了,早几百年,像幺弟说的,你也是个混江湖的。”
王勇嘿嘿一笑:“那是,我肯定是大侠一级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我接口道:“还有句呢,大称分金!那是土匪,不是大侠。”
几人都笑了起来。
我想起前世网络上了解的一些知识,又叹息现在媒体尚不发达。
“武松喝了十八碗,那大概率是米酒或者是黄酒,度数在6-10度之间。不过按酒精度换算过来,十八碗,也差不多相当于现在40多度白酒两斤左右了,算得上是海量了。”
叶知秋突然说:“幺弟这是在夸自己海量了?”
我连声说不敢。
“宋朝的时候,还没有蒸馏酒的技术,主要是发酵酒。小说里说‘小二,再筛一碗酒来’,这个筛,基本就能认定是米酒了。怎么说呢。”
我突然想起梁校长路上说的话,抬头向冯爷爷喊道:“冯爷爷,家里还有没有米酒或是醪糟啊。”
冯爷爷正在和梁校长小声说话,听到我的声音,抬头答道:“还有一些,想喝?”
说着起身,走到南边墙边。
我示意几人也起身过去。
冯爷爷揭开一口小缸。我们伸头看去,只见缸里是大半缸发酵的糯米,并不见有酒液。
冯爷爷拿起一个竹篦筒,用力向下压下。厚厚一层糯米被压下,乳白色的酒液从竹篦孔洞之间涌出,里面还翻滚着漏进来的米粒。他用木瓢起出来酒液,倒进一个水壶里,随手递给我:“有些凉,可以热热喝,这东西没劲儿,麦忙秋忙的时候解渴挺好。”
说完,又回到灶堂口,和梁校长说话。
陶大队也凑了过来:“这东西我收麦的时候喝过,凉甜,给我来碗解解馋。”
我给他倒米酒,随口说:“这就是那时候说‘筛’酒的原因。”
几个人恍然,果然是筛出来的。
每人一碗,也没加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