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地界,足够应对第八师团的压力。
趁着诺门坎方向有扩大化战事,李峰要先一步挺进漠北,收拾这边的活佛跟王公去,把外疆拿到手中,交给何祝国的骑兵师管辖。
外疆的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麻烦也麻烦。
最大的问题根源在于那群亲近苏维帝国的家伙,借地势优势,获得帝国支持。
装备全靠毛子提供,作战能力有限,不成体系,不成规模,更类似于游牧骑兵的概念。
漠北比察哈尔、绥远更加的地广人稀,这边好歹还有一些县城,能够聚拢几万人常驻。漠北大部分是游牧,保持着游牧习惯。
仅有一座重要城市,那就是库伦。
一座城市占了整个漠北差不多一半的人口,只要控制库伦,也便控制了漠北所在的这片外疆区域。
此时此刻,极有利于李峰的操作。
苏维帝国主力已经向诺门坎区域集结,而日军也集结了23师团全部,以及警备队、守备队、自行车队等等二三线兵力,双方各有五六万人集结。
以远东的铁路情况,支撑五六万人作战,能够运载的物资已经到了极限。
何况苏维帝国还要在远离铁路线700公里的范围作战,物资全靠卡车运输。眼下应对诺门坎战事已经到了极限,绝不可能再去顾及库伦的情况。
李峰要抓住这片刻的时机,骑兵师直接挺进库伦,灭了所谓的活佛。
趁着苏维帝国无暇顾及的片刻战机,雷霆扫穴,一举夺回外疆。
漠北现有60万左右的人口,却在苏维帝国的要求下迅速扩兵,从原来的2万左右骑兵,增加至10万人左右。
典型的穷兵黩武,本就贫穷,大量青壮进入军队后,更显得地方空荡。
漠北这地方冷起来时非常可怕,通常初春平均零下30度,冬季最冷时能达零下50度,平均海拔也高,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
这么大一块地方,只有六七十万人,足够说明一切了。
就这,牧民还多有叛逃,逃离战争的旋涡。
若是没有苏维帝国的支持,单靠他们这点游牧士兵,根本翻不起风浪。
李峰带三个骑兵师从多伦出发,携带了足够的物资,行军速度并不快。
诺门坎那边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双方至少要打四五个月,他有足够的时间进入漠北,并趁机夺取最为核心的城市跟铁路枢纽。
车马上堆满了毛皮帐篷、酒水和防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