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的恶名已如瘟疫般蔓延。慕容韬的刀,不仅杀了慕容顗,更斩断了部众对“恒韬”领导班子的信任基础。基层员工们用脚投票,掀起一股“辞职潮”,“众由是不附,率而弃之”,纷纷投奔看起来更“靠谱”的慕容永。
慕容永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人才流入”契机。他与刁云联手,迅速整合资源,实力暴增。面对失去民心的“恒韬派”,慕容永果断发起“董事会夺权行动”——“率兵讨之”。
三、溃败与“开除”:史上最潦草退场
慕容永的讨伐大军气势如虹,“恒韬派”的抵抗如同纸糊的堡垒,一触即溃。慕容韬又一次展现了其“逃跑大师”的潜质,在兵败如山倒的混乱中,精准定位并成功逃窜至兄长慕容恒的大营。兄弟二人困守孤营,相对无言。曾经的“护军将军”威风扫地,掌控的禁军早已星散,如同被架空的保安队长,连自己的安全都无法保障。
慕容永乘胜追击,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权力清洗。他废黜并杀死了慕容恒兄弟所立的“吉祥物”皇帝慕容瑶,改立慕容忠为帝。至于慕容恒与慕容韬这对难兄难弟,《资治通鉴》以冰冷的四个字宣告了他们的结局——“不知所终”。是被慕容永秘密“优化”掉了?还是在乱军中如同尘埃般湮灭?抑或是隐姓埋名,消失在历史的夹缝里?史书吝啬得连一个明确的句号都不肯给。这对曾经权倾一时的兄弟,其谢幕方式仓促潦草得令人愕然。
四、慕容韬的刀光:西燕衰亡的加速键
当我们回望西燕这段仓皇东归的悲喜剧,慕容韬那把在临晋挥出的刀,无疑是剧情急转直下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刀,彻底捅破了西燕内部本就脆弱的权力平衡纸窗,引发了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内耗放大器: 西燕的东迁之路,本就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求生之路,外部强敌环伺(后秦姚苌、后燕慕容垂虎视眈眈),内部派系林立。慕容韬的弑君,如同在火药桶上扔下火把,瞬间引爆了慕容鲜卑宗室内部积蓄已久的矛盾,将有限的力量消耗在无休止的内斗中,使东迁这个核心战略目标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史载西燕短短十余年“一年六帝”,其政权更迭之频繁荒诞令人咋舌,慕容韬正是开启这扇地狱之门的推手之一。
民心离散器: 弑君在任何时代都是挑战道德底线的重罪。慕容韬的行为及其兄慕容恒暧昧的包庇,严重践踏了部族社会的传统伦理和君臣名分,导致人心尽失。四十余万鲜卑部众的大规模倒戈,投向慕容永,正是对其统治合法性投下的最残酷的反对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