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被“秋后算账”? 可能性稍低点。南燕灭亡后,他会不会被晋军或后来占据关中的胡夏政权当作“反复无常的小人”顺手清理掉?虽然史书没提,但在那个时代,不是没可能。
默默无闻,苟到剧终? 可能性最小。以他这种“搞事”体质和在乱世中反复横跳的经历,想悄无声息地安度晚年?难度系数十颗星。
无论哪种结局,对于一个背叛故国、又在新主子那里专业“坑”故国的投机客来说,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尘埃里,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嘲讽。史书连记载他结局的兴趣都欠奉,这评价,比骂他两句还冷酷。他的子孙家族?更是查无此人,彻底清零。
六、历史哈哈镜里的慕容凝:一个“小人物”的蝴蝶效应
回看慕容凝的一生,他当不了力挽狂澜的英雄,也够不上遗臭万年的大反派。他更像一面布满裂纹的哈哈镜,用夸张又扭曲的方式,映照出十六国时代慕容鲜卑政权(乃至整个北方胡族政权)走向衰亡的典型“死法”。
“家族内斗”的活体广告: 慕容凝的叛变,核心原因就俩字:权力。慕容超猜忌宗室,宠信公孙五楼,纯属“自拆承重墙”。这剧情在慕容家简直是祖传的!前燕、后燕倒闭前,都上演过兄弟阋墙的惨剧(比如战神慕容垂被逼投奔前秦)。慕容凝从王爷到叛将的“华丽转身”,就是南燕统治核心——慕容氏宗室集团——在权力内斗中自我瓦解的生动写照。本该是顶梁柱的宗室,硬是在猜忌和私欲的驱使下,抡起锄头挖自家祖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警惕,最终在血脉相连的“同族”身上应验,讽刺感爆棚!
乱世“打工人”的生存哲学: 慕容凝身上写满了乱世生存逻辑。在南燕失势?那就铤而走险搞刺杀叛乱!叛乱失败?立马提桶跑路投奔敌国!到了后秦?火速找到新定位——利用“前公司”机密当“带路党”,靠出卖旧老板换取新老板的饭票。这种毫无底线的“灵活就业”,正是十六国“城头变幻大王旗”时代,无数贵族官僚的生存常态。忠诚?不存在的。活下去才是硬道理。慕容凝不是个例,他只是千千万万个随波逐流、见风使舵的灵魂中的一个。只是他“运气”太好,刚好站在了南燕灭亡的关键节点上,把他那点小动作的破坏力放大了N倍。
“蝴蝶效应”的始作俑者: 慕容凝个人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刺杀韩范都能搞砸,执行力负分)。但他在后秦轻飘飘的那句谗言,却像推倒了第一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