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瘴气。慕容超本人也是刚愎自用,还跑去招惹了当时最不该惹的狠人——东晋的“战神”刘裕。结果,刘裕正愁没理由北伐呢,慕容超自己送上门来。公元410年,刘裕大军压境,南燕国灭,慕容超被俘斩首。后世史家(比如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每每读史至此,无不扼腕叹息:“使封孚尚在,何至于此!”(要是封老爷子还活着,南燕哪能亡得这么快这么惨!) 封孚的去世,对南燕来说,就像抽走了顶梁柱,大厦的倾覆只是时间问题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历史评价——乱世中的“不倒翁”与“清醒者”
纵观封孚这一生,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如何在乱世职场中优雅生存并实现价值”的教科书。在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政权如泡沫般生灭的十六国时代,能完整经历四朝(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并且都能身居高位、得以善终,最后还能赢得身后名的人,凤毛麟角!封孚绝对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职场锦鲤”兼“生存大师”。
他的同行们,命运可就坎坷多了:张宾(后赵石勒的谋主):才华横溢,呕心沥血,可惜英年早逝;王猛(前秦苻坚的“诸葛亮”):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同样早亡;无数谋士:或因谏诤被杀,或因站错队被灭,或因国亡而殉节……
对比之下,封孚的“履历”就显得格外“丝滑”和“智慧”。他不是愚忠,不会一棵树上吊死(前燕亡了投前秦,前秦崩了投后燕,后燕乱了跟南燕),懂得“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道理。但他也绝非毫无原则、见风使舵的墙头草。他投奔的,基本都是相对有作为、且与自身背景(鲜卑慕容部关联)契合的君主。一旦选定(尤其是最后效忠南燕慕容德),他便展现出极强的责任感和政治智慧,运用包括幽默在内的各种方式,尽心竭力地辅佐和匡正君主。
历史对他的评价,也相当正面且有趣——《晋书·载记》(唐朝官方修的十六国史):说封孚“清辩有才识”(头脑清晰,口才好,有真才实学);《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着):赞其“忠亮清正”(忠诚正直,清廉公正)。
最耐人寻味的评价来自北魏大佬崔浩(他本人也是顶级谋士):“若封孚者,乃燕之贤臣也。历事数主,皆能显名,非寻常之士可及。” 崔浩这句话分量很重,点明了封孚的核心价值:他是慕容燕政权(包括前、后、南燕)体系内难得的贤臣,而且能在伺候好几个老板的情况下,都能干出名声,留下好口碑,这种本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