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得喊祖师爷)
七、藏在竹简里的文艺人生
1. "战地记者"的修养
在战火纷飞中,应詹坚持开展"图书抢救计划"。别人抢金银他抢竹简,别人烧城池他救典籍。他主持编纂的《江南图经》成为后世研究东晋的"百度百科",连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都盖章认证:"应詹护书,功德无量。"
2. 书法界的"扫地僧"
《宣和书谱》记载其"章草为东晋冠",代表作《寒切帖》被米芾称为"有钟张遗风"。某次军营庆功宴上,他借着酒劲在战旗上挥毫,竟让敌方俘虏看入神忘了逃跑——这才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八、历史长河中的"非典型英雄"
应詹就像东晋乱世的"瑞士军刀"——能打仗会治国,懂艺术擅社交。他没有陶侃的"搬砖狂魔"人设(传说陶侃每天搬砖健身),也不像王导走"世家顶流"路线,却用"真诚+实力"的朴素哲学,在史书里留下独特印记。
当我们在洛阳博物馆看到那些残破的晋简时,或许某片竹简上,正记载着这位"非典型名臣"的某个深夜:他刚批完公文,就着油灯临摹章草,砚台边还放着半碗冷掉的酒——那是一个文人武将,留给历史的温柔侧影。
九、应詹的朋友圈:东晋顶流们的爱恨情仇
1. 与陶侃的"塑料兄弟情"
这对CP的日常堪称古代版《史密斯夫妇》。平定杜弢起义时,陶侃在前线砍人,应詹在后方送饭,配合得比德芙还丝滑。但某次陶侃私藏战利品被发现,应詹当场表演川剧变脸:"老陶你这就没意思了!"吓得陶侃连夜退还赃物——果然真诚才是必杀技。
2. 和王导的"相爱相杀"
作为琅琊王氏掌门人,王导对应詹始终保持着"既欣赏又忌惮"的复杂心态。当应詹提出"复兴儒学"时,王导在朝堂阴阳怪气:"应公这是要开国学补习班?"应詹反手就是暴击:"总比某些人天天嗑五石散强!" 这场嘴炮大战成为建康城年度吃瓜盛事。
十、应詹定律:穿越千年的管理智慧
危机处理三板斧:真诚比套路长命(参见铜券盟约);发钱不如发希望(参见军屯制度);拳头要硬,身段要软(参见山越政策)。
职场生存指南:站队不如站对(八王之乱全身而退);功劳要分着吃(朱雀桥战利品分配);离职要体面(多次主动让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