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都不肯支援。气得陶侃在军帐里咆哮:“老子要手撕了这个老油条!” 叛乱平定后,陶侃实名举报他“阻军观望,无大臣之节”,建议直接送进局子。结果王导轻飘飘一句“大乱之后要和谐”,把卞敦从“广州刺史”调成“光禄大夫”,硬是把职场危机化解成带薪休假。
3.职场哲学:在忠君与苟命间反复横跳
卞敦的两次选择堪称古代版《职场生存指南》:
王敦之乱站队学:精准识别“潜力股”晋明帝,果断抛售“夕阳产业”王敦,堪称东晋巴菲特。
苏峻之乱摸鱼学:面对叛军装聋作哑,面对问责装病卖惨,把“多干多错、少干不错”贯彻到底。
这种反差让史学家都挠头:当年洛阳保卫战上怒怼王衍的热血青年,怎么就成了建康围城中的“佛系老干部”?或许《世说新语》里“每临大事必先沐浴焚香”的细节暴露了真相——他可能不是怂,而是在焚香占卜:“这波站队能涨薪吗?”
四、历史笑点与痛点:一个非典型官僚的黑色幽默
卞敦的结局简直就是一出荒诞喜剧!他在苏峻之乱中选择了“不作为”,本以为这样可以保住自己的小命,没想到最后却因为舆论的压力而“忧愧而卒”。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更有趣的是,朝廷居然还给他颁发了“敬业符”——追赠他为散骑常侍,谥号“敬侯”。这一系列的操作,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说,朝廷是在肯定他的“不作为”吗?还是说,这只是一种讽刺呢?
不管怎么说,这个结局都让现代网友们忍俊不禁,纷纷玩起了梗:“建议东晋HR给他颁个‘最佳演技奖’!”毕竟,能够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中,通过“不作为”来保命,还能得到朝廷的嘉奖,这演技也真是够厉害的了!
但笑过之后细品,卞敦的摇摆何尝不是门阀政治的产物?在士族林立的东晋,寒门出身的他既没有琅琊王氏的底气,也缺乏流民帅的狠劲。王敦之乱中他能精准跳反,是因为押注皇权能带来最大收益;苏峻之乱中躺平,则是因为算准了王导“和稀泥”的执政风格。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在乱世中竟成了保命符。
五、历史评说:在“能臣”与“懦夫”之间反复横跳
卞敦的职业生涯可谓是大起大落,犹如坐过山车一般。他的人生轨迹可以清晰地分为几个阶段:前期,他是一位充满热血的剿匪达人,以勇敢和果断而闻名;然而到了中期,他却突然变成了一个抗敌时的软脚虾,让人对他的能力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