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毕竟他的客户受众大部分审美,都停留在普通人范畴,而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
\n
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n
早期草书起源于秦汉,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今草则为东汉张芝所创,由东晋王羲之发展完善。
\n
到唐朝,草书已然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反而不重要了。
\n
特别是唐代后的狂草,主打一个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更偏向于艺术性,而非实用性。
\n
而到近现代,草书的特点,更常见于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皆吸收从古到今各书家的优点。比如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再比如祝允明、孙过庭等等,最终演变成自己风格,任意发挥,洒脱自如。
\n
若论草书成就最高者,莫过于张旭跟怀素。
\n
张旭是狂逸而不逾矩,章法有度;怀素则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
\n
二者都是能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美感的存在。
\n
这样的草书,才配称得上艺术啊!
\n
反面例子就是北宋丞相张商。
\n
其人英喜好草书,但水平又一般。某日偶得佳句,连忙奋笔疾书,回头让他侄子帮忙誊抄,侄子抄到字迹怪异之处,就好奇问这是什么字。张商英看了半天,没认出来是什么字,当即责怪道:“你怎么不早点问,搞得我都忘了自己写的是什么。”
\n
你别说,即便是现代,这样的人也不少,个个自诩狂草大家,实则写得跟鬼画符没什么区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