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合脚、耐用、不磨脚、轻便、紧凑……
对做生意,张妈妈其实没啥经验和能力。这一生差不多都是被儿子儿媳推着走的。但是对鞋子,张妈妈的要求就多了去了。所以虽然这双鞋的技术,虽然和张妈妈没什么关系,但是这双鞋的标准,却倾注了张妈妈的无限精力。
而张妈妈拿出了自己觉得最好的鞋的标准,李灵、赵芃、沈荃这三个女人还不是拼了小命也要把张妈妈心目中的好鞋拿出来?
这就是现在穿在步兵们脚上的那双行军鞋。
制作鞋子没什么特殊的技术,有了缝鞋的机器、打孔的机器,有了粘鞋胶,有了各种尺寸的鞋楦。制作鞋子就只是一项劳动力密集的工作,一个普通女工一天可以制作几十双鞋子。
是的,女工。
张妈妈的制鞋厂雇佣了来自巩邑周边地区——包括洛阳的无数女工。
制鞋不需要什么文化,甚至也不需要什么技能,只要按照标准进行操作就行了。工作一天,也能有个10枚到20枚铜钱,一个月下来就有几百枚铜钱,已经抵得上一个人一年的人头税还有富裕了。对于工作机会少的农家妇女来说,这份工作就还不错。
张妈妈的制鞋厂,工人来源并不是张村来到巩邑的移民。张村的移民最少也经过了扫盲,擅长一种工厂的工作技能,雇来制鞋就多少算是有些浪费。张妈妈的鞋厂雇佣的就是周围的农家妇女。
这份工作强度不算大、对年龄也没什么要求,甚至腿脚有残疾的人也可以坐着完成自己的任务量。所以成了周边几里地农家最好的务工场所。工钱还可以十天一结!相当的灵活。
张妈妈的鞋厂,就成了巩邑吸纳雇工最多的工厂之一了。
一天上万双鞋子出厂。
新款的胶鞋轻便、柔软、透气、保护双脚。在巩邑已经是工人阶级的必备之物。巩邑街头每个人都穿着一双张妈妈工厂生产的胶鞋。
就只是,款式单调、颜色简单。
但是便宜。
赵杏儿亲手培养出来的李灵,给出了最简单的方案,力排众议,用一款毫无变化的单色鞋子,硬生生扛住了赵芃提出的个性化方案。
千万人穿同样的衣服鞋子……这件事在赵芃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张妈妈觉得李灵说的对,大家都没有鞋子的时候,一款便宜的鞋子比一款什么个性的鞋子重要的多。
至于大买主蒙恬……
对蒙恬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军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