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折”,但新时代的“活雷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他不仅是助人为乐的模范,更是能文能武的战士。
这种人物塑造打破了“好人不会打仗”的陈旧观念,证明精神文明与军事素质可以统一在当代军人身上。
建议部队文艺工作者学习这部作品的创作经验:既要写出军人的“甜”(战友情),也要写出军人的“咸”(汗水泪水血水),这才是完整的军营生活。”
还有地方报纸《燕京青年报》刊载了一篇读者来稿。
纺织厂女工张玉芳写了一篇名为《从林丁丁的家书看战争文学的人性温度》的文章:
“我是流着泪读完这篇作品的。林丁丁那封没寄出的家书,让我想起我牺牲在战场上的丈夫……
作者没有把主角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是让我们看到:爱红烧肉的姑娘也会成为舍生忘死的战士。
现在有些作品一写军人就是“高大全”,但《芳华》里的英雄们会害怕(初到前线时)、会拌嘴(日常训练时),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最后的牺牲更显伟大。建议改编成电影时,一定要忠实于原着——有些崇高,恰恰在于它的真实。”
报纸上铺天盖地的评论,以及读者来信,基本上都是对《芳华》的正面评价,看得出来,这部非典型军事题材作品,得到了市场和评论界的一致认可。
虽然时间不长,但民间已经兴起一股读《芳华》的潮流。你要是没有看过《芳华》,在同事和朋友间的日常交流和讨论中都插不上话。
这股潮流的兴起,就连看好《芳华》的朱盛昌都始料未及。
种种因素加起来,这部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当代》编辑部收到的来信如雪片般纷至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作品的由衷赞叹。
许多读者在来信中表示,这部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崇高的精神力量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灵。
因为读者来信太多,许多来信编辑们甚至来不及拆,只能将其打包集中摆放在办公室一角。
别说普通编辑,就连朱盛昌也发愁。
“咦,竟然还有批评《芳华》的读者来信?”
一个明显带着惊讶的声音,在编辑部里响起。
批评《芳华》,确实少见。
别说在读者中,目前就连文学界和评论界都少有批评这部作品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