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曦根据图像的大小,从一角开始,自上而下、自右向左地仔细观看,专心致志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这种在脑海中构建影像的方法,正是他受那本气御术书籍启发而想出的。
相较于自己编写记忆书籍的繁琐过程,这种方法无疑更加高效。编写书籍不仅需要长时间的重复复习,还要不时地提取书中的内容来加深记忆。而构建影像则不同,一旦完成,就能长时间地保存在记忆中。这一点,赢曦在军营进行实验时就已经发现了。
当时,赢曦曾用一个木块做过实验,将一个木方块分成二十份,每一份都通过这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造影技术逐渐在赢曦的脑海中得以实施,他通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脑海中成功造影。然而,在喜悦之余,他也发现了一个显着的缺陷:那二十份方块会逐渐错位,每个木块上的数字也会日渐模糊。
赢曦深知,这是人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在作祟,使得所有记忆都会逐渐消逝。除非是一些核心记忆,如改变性格的记忆、阶段成长的记忆等,它们如同一个人的灵魂烙印,让个体更加完整。然而,即便是这些核心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至于那些生活琐事,记忆则会自行搭建,仿佛是一场无尽的循环。这些发现,对于拥有超凡记忆力的赢曦来说,不过是信手拈来的简单事实。
通过妘瞳所制的七弦琴,赢曦历经数小时的潜心钻研,终于在脑海中搭建起了与琴相应的模型。随后,他回到房间,开始细细抚摸那把真实的琴,每一个角落都不曾遗漏。毕竟,脑中的模型只是虚幻的存在,需要实物来补充那些细腻的触感与真实的细节。
在来回抚摸与观察了数分钟后,赢曦缓缓闭上眼,开始运转起气御术的第一阶段功法。当然,这部功法已经过优化,因为赢曦的真气并不足以支撑他完成原始功法的全部流程,只能勉强达成最初的境界。这最初的功法,便是通过真气逐渐感知物品的本质,若真要实施,恐怕需耗时一年半载之久。然而,赢曦却另辟蹊径,结合人体经脉与琴徽,通过妘瞳的精密计算,找到了最佳的线路,完成了琴的经脉组合。
他以每个琴徽的腧穴作为定位,用星气搭建出一个错综复杂的经脉系统。望着这七弦琴的经脉框架,赢曦开始熟悉第一层功法——“适物”。他试图将星气与七弦琴完美融合,让星气完全融入物品之中。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赢曦的努力下,正逐渐变为现实。毕竟,普通物品往往无法完全适应真气的灌注,这也是为什么法器会如此珍贵的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