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任务。他们的人数最多,装备精良,需要承担正面攻坚的主要任务,吸引敌方注意,为其他小队的行动创造机会。
其次,是两百人左右的“奥西里斯”小队。他们是所有小队里最为特殊的一支,专门负责反核任务。这支小队将从加沙沿海的浮动码头上秘密搭乘轻型海上小艇,利用夜幕和海浪的掩护,悄然靠近阿什杜德港口。随后,队员们将依靠最先进的蛙人装备,从水下渗透潜入至港口内部,他们的目标是港口的核心区域,那里极可能是核弹的藏匿之处。
接着,是另一支约两百人出头的斩首小队——“荷鲁斯”小队。他们拥有最快的反应速度和最直接的打击方式。一旦战斗全面爆发,他们将以最快的速度搭乘经过改装的突击直升机,在情报人员提供的、当地IDF最高指挥官及其临时指挥部的所在地进行精确空降,对敌人的指挥层进行斩首打击,瘫痪其协调与反击能力,阻止核弹引爆命令的下达。
最后一支小队,则是专门用作预备队的——“塞赫麦特”小队。他们将保持高度戒备,作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随时准备支援其他陷入困境的小队,或者处理行动中可能出现的其他突发情况,确保整个计划的流畅进行。
指挥官的战术协同精髓在于——一旦所有渗透小队都已在各自预设的阵地就位后,他便会毫不犹豫地命令部署在城外的火炮部队,向城内关键目标发动饱和迫击炮轰炸。一旦轰炸开始,所有渗透小队将会在同一时间内,如同被同步启动的精密机器般,从各自的渗透方向发起猛烈攻击,造成最大程度的混乱和瘫痪效果,不给IDF守军逐个应对、组织有效反击的时间。而一旦渗透部队开始行动,那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也将成为陆军主力装甲部队发起全面进攻的信号。陆军的VT-4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组成的装甲集群,将会从东南部正门施加巨大压力,进行佯攻与有限穿插,尽可能地牵制住阿什杜德外围的守军兵力,为特种部队在城内的核心行动争取宝贵的时间。
很快,时间便如同凝滞的血液般,一分一秒地流逝,来到了夜幕最深沉的凌晨一点。距离行动开始的预定时间,只剩下不到半个小时。然而,所有人的神经都紧绷到了极致,因为最关键的侦察小队,其通讯面板上依然显示着“无信号”,迟迟没有传回任何消息。各小队的队长,以及指挥官本人,此刻都在指挥所内焦急地等待着,空气中弥漫着不安,每个人都坐立难安,汗水浸湿了作战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