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过河,从材料选择到结构设计,从生命维持系统的整合到武器平台的选型,从能源分配的优化到人工智能辅助驾驶与火控系统的开发......所有的所有,都需要他们如同黑暗中的拓荒者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试错、去定义属于人类自己的星舰之路。
过去的这一百八十多个日日夜夜,对于这批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了艰辛、挫折与激烈思想碰撞的阵痛期。他们如同蹒跚学步的孩童,跌跌撞撞地在无数次失败与争论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虽然依旧粗糙、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幼稚,但好歹在现有技术框架下勉强可行的初步建造标准与设计哲学。
为此,他们推倒重来了成百上千次的设计方案,废弃了堆积如山、足以填满数个巨大数据库的飞船设计图纸与模拟数据。
这其中的激烈争论,不仅仅体现在不同功能模块如动力、武器、防护、生命维持、探测等设计团队之间因技术路线、资源分配或优先等级而产生的意见相左与激烈碰撞.更深层次的分歧,源于对现阶段人类第一艘或第一批太空飞船核心功能即“战略定位”认识上的巨大鸿沟与理念冲突。
这直接关系到人类在面对那个如同悬顶之剑般的、名为“九头蛇”的外星威胁时,所能采取的战略反击或防御姿态。
一小部分深受传统海权思想影响、或是对人类技术潜力抱有过于乐观态度,大多来自军方背景或保守的战略研究机构的专家们,固执地认为,人类应该根据有限的远程观测与情报分析,效仿“九头蛇”(其似乎)那种倾向于使用巨大的、火力强大的主力战舰的“巨舰大炮”。
他们主张集中资源,建造同样规模宏大、装甲厚重、火力凶猛的主力舰队,试图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正面星际战场上,与“九头蛇”进行一场关乎文明存亡的舰队决战,一决胜负。
然而,这种看似热血沸腾、充满了决绝意味的想法,很快就遭到了绝大多数更为理性、也更为务实的科学家与战略分析师们的强烈反对。
反对的理由残酷而现实:先不论以现阶段人类的材料科学与武器技术水平,是否真的拥有能够与外星主力战舰正面抗衡的有效火力与坚固装甲(初步评估结果极其悲观),单单是双方在星际航行最核心的——飞船驱动器技术上就已经拉开了如同天堑般的巨大差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类目前最先进的“烛龙”核裂变驱动器,与“九头蛇”疑似掌握的基于更高等级核科技推进技术相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