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埃及本来有北非霸主机会,勾搭上苏联人,但不管是纳赛尔还是后面的一把手,在能力上都有很大局限,后来的埃及除了人口多点,并没有发展起来。
阿尔及利亚面积巨大,人口也大,但工业发展被法国人压制。
这些移民后裔曾经分散在几万个不同的部落,所以他们和印度裔一样,选择更好的融入阿根廷,而很多中东裔也有经商传统。
中东裔的人长得其实非常好看。
阿根廷非常注重发展中东各国的关系,对于阿根廷来说,这些未来的土豪市场是阿根廷必须要拿下来的一部分。
部分家庭仍通过社区学校保留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教学。
阿拉伯裔建筑公司在华裔建筑公司的冲击下,仍然保留了超过20%的市场份额,他们招收吃苦耐劳的墨西哥裔工人,工程承包价格甚至要更低。
他们与新北非裔不怎么合得来,与印度裔和华裔又在小商业形成了不少冲突,如布兰卡市港口的的阿尔及利亚裔控制章鱼加工产业链捕捞-腌制-出口,成本比本土企业低30%,是曾经圣赫塞推行前店后厂模式最忠实的推行者。
阿拉伯裔的家族作坊占全国小制造业的10%,不过在阿根廷东北地区遭受了巴西裔的挑战,这些巴西新移民挤占了原先的生存空间,
约400万占全国4.8%,含阿拉伯裔、波斯裔、土耳其突厥裔,圣赫塞青睐这些中东裔的原因就是他们太能生了,每户平均8-10子,远远超过其他族裔,他们通过通婚、改姓,已经彻底融入成为阿根廷本土白人的一部分。
60年代起,中东裔开始进入市级议会权力机构,如在图库曼省圣米格尔市,已经有中东裔副市长和议员。
阿根廷最大的私营工业集团,法尔斯工业集团,由搞纺织业和石油化工哈达德家族控制。
法尔斯工业的业务涵盖能源、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中东裔资本主导的阿根廷新兴财阀中占据核心地位。
50年代早期,黎巴嫩裔商人埃米利奥·哈达德带着家族资本迁往阿根廷,最初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经营纺织品贸易,利用中东与南美的商业网络积累第一桶金。
1956年,埃米利奥通过贿赂军政府官员,低价收购破产的国有纺织厂,正式成立法尔斯工业公司,主营廉价成衣和粗加工棉纱出口。
目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和图库曼省拥有三个大型纺织工厂,员工超过1万人。
19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