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进腊月,长安城就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
东西两市的铺子天不亮就卸下门板,伙计们呵着白气往货架上补新到的年货。绸
缎庄挂出大红大绿的料子,胭脂铺摆上时新的"桃花粉",连药铺门口都支起摊子卖起了驱寒的"椒柏酒"。
西市胡商的摊子最是招人,波斯老头儿裹着羊皮袄,操着半生不熟的官话吆喝:"上好的安息香!三文钱一撮!"
旁边卖胡饼的龟兹小伙儿把面团摔得啪啪响,刚出炉的芝麻胡饼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
几个梳着总角的小童攥着铜钱,在糖画摊子前挤来挤去,非要老师傅给画个"糖马驹"。
朱雀大街上,运年货的牛车一辆接一辆。
有户人家正往车上装新腌的腊肉,主妇站在车旁点数:"这一扇给亲家,这一扇给..."
话没说完,被路过的舞狮队伍打断了。那狮子金睛红鬃,随着鼓点上下翻腾,引得半条街的人都跟着跑。
几个穿着新棉袄的小娘子躲在帷帽后头偷看,你推我搡地笑作一团。
醉仙楼里,成批的豆芽每日从醉仙楼卖出去,送往长安疙各处宅院府邸,百姓们时不时也会买上一二斤豆芽开开胃。
在这冬日里,这又好吃又脆嫩,价格又实惠的豆芽,已经在这短短几天里,就成了整个长安人家里,必不可少的冬日菜蔬。
有心人也发现了,这每日醉仙楼都能卖出不少豆芽,可到了第二日,依旧是有求必应,谁也不知道是从哪弄来的,估摸着也是这位醉仙楼幕后的东家之一,王平王状元郎的非凡才能了。
而豆芽与那醉仙楼的猪肉,再配上一坛醉江湖,带到隔壁不远处的明月院里,看着引人入胜的戏曲,抿上一口酒,吃上一口肉一口豆芽菜,可谓是长安城这群老饕客千金不换的享受了。
就连这段日子里,来到长安的许多外邦人,吃了醉仙楼的猪肉豆芽,喝着醉江湖,那一个个的,恨不得将盘子都给添的干干净净,自然惹来长安城百姓们的一阵哄笑,几个番邦使臣也尴尬的放下盘子,闹了个大红脸。
说来也怪,这醉仙楼的猪肉,不但没有膻骚味,而且吃起来汁水爆满,肥肉柔软绵密,一口下去那就是满足,而且价格还不贵,与豆芽一样,是普通百姓们都能负担的起的,醉仙楼里那个牌子,他们也说到做到了,每日都有老人前来领取肉食。
这些小厮也极为客气,将人迎进屋里,倒上一杯热茶,再递上包好的肉食,送上一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