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午12点,默势基金技术部,环形屏幕散发的冷光笼罩着整个空间,合成孔径雷达(SAR)传回的云南矿区三维图像在屏幕上跳动。陈默站在中央控制台前,素面银质袖扣在操作台的冷光中划出细碎光影,金属边缘与掌心的摩擦声几乎被屏幕的电流声掩盖。他的手指在台面边缘敲出急促的节奏,与屏幕右下角的秒针跳动形成诡异的同步,仿佛在为这场数据之战打着节拍。
“三年来的车辆热力轨迹显示,”技术总监李强将光标移至矿区入口处的热力图谱,红色斑点密集如未规律的心跳曲线,“矿车进出频率与申报的开采量吻合,误差在3%以内。但灰熊报告中提到的‘60%虚报’,在数据层面完全不成立。”他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却依然透着技术人员的笃定。
陈默的袖扣压在温度曲线图上,指尖点向临时工棚区域的异常热源:“问题出在这里。为什么报告发布前三天,这个区域的温度突然升高12摄氏度?”他的眉峰微蹙,袖扣在图表上投下的阴影随手指移动而晃动。
“夜间红外影像显示,”李强切换至热成像动态图,工棚周围的温度扩散呈现不规则的涟漪状,“符合矿料集中堆放的热扩散模型。初步推断,灰熊利用AI生成虚假开采画面,掩盖其在临时工棚囤积旧矿料的事实。”他调出AI检测报告,“画面中的挖掘机动作重复率达78%,明显是循环播放的合成内容。”
陈默摸出《韭菜忏悔录》,“数据交叉验证”章节的页脚还夹着2019年稀土案的检测报告,纸张边缘因反复翻阅而毛边:“张健,矿区的运输台账电子档拿到了吗?”
对讲机里传来电流杂音,张健的声音带着雨声和远处的犬吠:“服务器被植入自毁程序,电子档正在解密。但纸质台账被人为烧毁,只剩残页——不过发现了编号连续的运输单据碎片,可能是关键证据。”
下午2点,矿区现场画面切入技术部屏幕,首席地质学家李博士举着装有岩芯样本的密封罐,罐内的岩芯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绿色物质:“岩层表面的氧化层厚度为0.7毫米,”他将样本置于显微镜下,薄片中的矿物结构清晰可见,“根据阿伦尼斯方程推算,至少暴露在空气中18个月,与灰熊所称‘2023年新开采’矛盾。”
陈默看向窗外,陆家嘴的云层逐渐压低,雨丝开始拍打玻璃,模糊了远处的摩天大楼:“把微生物样本送去中科院实验室,”他对着对讲机下令,声音里带着一丝紧迫感,“用碳14检测法,分析矿洞岩层的生物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