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却条理清晰,“必须把中医的‘性味归经’理论和西医的‘营养成分分析’结合起来。比如糖尿病患者,不能简单粗暴地说‘少吃甜的’,要具体告诉他们‘山药能健脾益胃,可以代替部分主食,升糖指数低’‘苦瓜性寒,能清热降糖,但脾胃虚寒的人适合炒着吃,加些姜丝中和寒性,不适合凉拌’。”
她滑动屏幕,展示食谱的细节:“你看,每道菜旁边都清晰标注了‘健脾’‘清热’‘祛湿’等中医属性,同时也标注了精确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升糖指数等西医数据,一目了然,既照顾了传统,又有科学依据。”
苏怀瑾点点头,走到白板中央,用红色马克笔在“个性化”“监测”“饮食”三个词之间画了一个三角形,将它们连接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方便执行,易于坚持’,”她加重了语气,目光认真地看着两人,“中药要尽量做成代茶饮、膏方、颗粒剂,减少煎煮的麻烦,不能让他们觉得天天熬药是负担;检测设备要选用无痛血糖仪、腕式电子血压计,最大限度减少痛苦和操作难度;食谱要简单易做,食材要常见,家里有口炒锅就能搞定,步骤不能太复杂,不然没人愿意学,更别说坚持了。”
陆则衍补充道:“我已经联系了设备厂商,他们有一款新的腕式血压计,不仅能测血压,还能同步监测心率,连接手机APP非常方便,老年人也能很快学会使用。”
小陈也接话:“我最近在研究一些‘懒人食谱’,比如用电饭煲就能做的杂粮饭,用微波炉几分钟就能搞定的清蒸鱼,尽量简化步骤,但保证营养和口感。”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从上午九点一直讨论到中午十二点。白板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原本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清晰具体,一个个细节被打磨完善,像一块璞玉渐渐显露出温润的光泽。
最终,他们敲定了“慢性病管理3.0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苏怀瑾拿起白板笔,在三人的共同确认下,一条条写在白板上:
1. 中医辨证组:由苏怀瑾带领团队,每月为患者面诊一次,根据舌苔、脉象、症状变化调整核心方子;平时患者通过中心APP反馈日常症状(如“今天有点头晕”“睡眠不好”),医生远程进行微调,确保方案始终贴合体质变化,动态调整。
2. 西医监测组:陆则衍团队负责为每位患者设定个性化的指标控制目标,提供便携、易用的检测设备,并手把手培训使用方法,确保人人都会用;系统每周生成详细的指标趋势报告,医生根据报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