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汴梁宅着的京官差遣。让他接触不到兵权和地方治权,就乖乖在京城皇帝眼皮子底下做事。
\n
当时,赵佶甚至连具体的职位都想好了:就把这个远房侄儿打发到鸿胪寺去,让他从少卿做起,甚至将来慢慢提拔为正卿也不是不能考虑。
\n
鸿胪寺,在北宋元丰改制之前是不存在的。汉、唐的时候倒是一直有这个衙门,就是主管四方蛮夷朝贡事务的,说白了相当于后世外交有关部门。
\n
宋初之所以不设鸿胪寺,主要是因为宋的外交比较屈辱,你还得给辽国、西夏岁币呢,哪里有脸用一个管“朝贡”事务的衙门来统管外交?别人给你朝贡还是你给别人朝贡都没闹明白呢。
\n
也正是从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中的礼部职权,算是彻底发育成熟了。礼部不但在教育科举领域有了全面完善的权限,在外交方面也有了充分的授权。唐朝时还有鸿胪寺单独处置的业务,到了宋初全部划归礼部。
\n
北宋直到元丰改制之后,鸿胪寺重新设立,外交工作才变成了“双重领导”,鸿胪寺和礼部交叉各管一摊。
\n
如果赵佶的计划落实下去,那肯定是绝对合理的,没有任何人能挑出毛病来。因为哪怕鸿胪寺的二把手,地位也比登莱地区的知州要高。
\n
这是正常的高升,是对有贤名的立功宗室的恩赏。
\n
不过说来也是命运弄人,就在赵佶这个计划即将落实的时候,赵子称的父亲赵令话终于病故了。
\n
赵子称需要丁忧,去其差遣、只保留阶官待遇和爵位。
\n
天地良心,在父亲过世这个问题上,赵子称没有任何提前预料,他当时也是在登莱任上,根本不知道秀州老家的情况。而且赵令话的病来得比较急,所以也没法通知远在山东的儿子回来探病、伺候。消息送到山东、赵子称赶回来探望时,父亲就已经没了。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