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经杀了太多背锅的大臣,所以最后关头已经没人提议了。
\n
但后人看这个问题,往往只看到了崇祯的问题,却相对忽略了明末的党争问题。其实党争才是这一切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党争,有人建议崇祯干了“有实利但丢虚名”的丑事后,崇祯还能假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看不见、忘记了。
\n
但有了党争,崇祯想装瞎都装不了,一旦某一派干了这种“明丢面子暗获利”的好事后,他的政敌会跳出来提醒皇帝,反复跳脸督促皇帝处置。这时候再结合一个爱面子的皇帝,不愿意亲自扛下这份丢脸的罪责,也就把办实事的忠臣杀了。
\n
爱面子的皇帝,和跳脸提醒皇帝丢面子的奸党,这两者相辅相成都有罪。
\n
而北宋的政坛,到了徽宗朝,新旧党之争显然也跟明末的东林党阉党差不多酷烈了。
\n
已经很少有人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都是为了支持而支持,为了反对而反对。
\n
呼延庆被赵子称进一步描绘的黑暗前景彻底吓得一身冷汗。
\n
好在,赵子称很快抛出了最后的答案:
\n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如果有一天宋江真跑到高丽去了,只要你我心照不宣,都说此事是不可能提前预料的,这世上也没第三个人能如此懂航海、看出我们之前的错漏了。
\n
到时候,我完全可以帮你‘纵敌无罪、追敌有功’,危急之时,去海外追杀宋江,到时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中党争也拿你没办法,谁还能越沧海去追你、执行朝廷命令不成?
\n
今日之言,出我之口,入你之耳,出了此门,再无第三人知晓,呼延兄自己好好想想,好自为之吧。此事于我无利无害,我只是看呼延兄投契,见你海道风波劳碌,为国不避艰险,不忍你将来为小人所害。”
\n
至此,赵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