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如此神勇敢为,再让他通判杭州,都说不过去了。之前就已权摄苏州通判,大破十万之贼,斩俘其半,还是几乎没有西军援军赶到的情况下殊死一搏。江南知州被问罪处斩者已有四人,唯独此子力挽狂澜,不升不足以安人心。”
\n
李师师:“官家高瞻远瞩,思虑定然是周全的。”
\n
赵佶又自言自语:“就让他实授杭州知州吧,不过职官、差遣升太快了,阶官可以稍稍压一下,明日让王卿琢磨一下具体如何处置。”
\n
赵佶也懒得想那些人事细节,他只是作为皇帝,需要定个调子,剩下的自然有人帮他运筹。
\n
于是赵佶贤者疲累,很快就睡过去了,次日一早也把交代吩咐下去,中书省和吏部很快组织了讨论。
\n
最后的结论,便是按照圣意,让赵子称知杭州,但阶官则只升到正七品的朝请郎,算是“高实权、低待遇”,也是一种折衷的办法,避免将来再要调动时,没有筹码可给。
\n
北宋的时候,如果一个官员表现很好,实际职务、差遣升得太快,那么其阶官升迁速度往往是追不上的,容易出现“低品级待遇干高品级的事情”。
\n
相反,如果是一个官员表现中庸、但资历年限很老,年功序列积攒很多,就容易出现职官低、只给些退居二线的差遣,但阶官很高,就类似于后世很多等退休、退出权力斗争的官员,都可以“升一级安置到闲职上,等高退休待遇”。
\n
赵子称之前升姑苏知县都还没多久,而放出狱后临时权任苏州通判,当时那一次就只是临时加了差遣,而级别待遇完全没动。所以直到此次皇帝又下旨给他升官之前,他享受的还只是县级的阶官待遇。
\n
这一次升官,仍然是职官、差遣大踏步升,而阶官几乎不动,只从朝散郎变成朝请郎。
\n
相当于“拿着县级工资待遇、干着地级市的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