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李渊在太原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克了长安。此时的隋朝,早已摇摇欲坠,隋炀帝杨广远在江都,对长安这边的局势鞭长莫及。李渊进入长安后,为了给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也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他做出了一个看似“忠君爱国”的决定——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
这杨侑,虽顶着皇帝的名号,实则不过是李渊手中的一个傀儡。他年纪尚轻,毫无政治经验和势力根基,面对李渊这样老谋深算、手握重兵的权臣,根本无力反抗。朝堂之上,杨侑如同一个摆设,静静地坐在龙椅之上,看着李渊在下面发号施令,自己却什么决定也做不了。
李渊自封为大丞相,进履上殿,位极人臣,所有的军国大事,都由他一人说了算。他不仅掌控着朝廷的军政大权,还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大儿子李建成,被封为唐王世子,协助李渊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三儿子李元吉,被任命为右领军都督,掌管着一部分军队;而二儿子李世民,则是李渊最为倚重的儿子,也是最具雄才大略的一位。
李世民深知,在这乱世之中,人才是成就大业的关键。因此,他广开言路,礼贤下士,积极地招贤纳士,招兵买马。他的身边,逐渐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其中最为着名的便是十八学士。
这十八学士,各个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在当时的朝堂上和民间都有着极高的声誉。房玄龄,此人足智多谋,思维缜密,善于出谋划策,是李世民的得力智囊。他总能在关键时刻,为李世民提供独到的见解和可行的方案,帮助他化解一个又一个的危机。杜如晦,性格刚毅,果敢决断,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他与房玄龄配合默契,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被人们称为“房谋杜断”。
萧瑀,出身名门,有着深厚的家族背景和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堂上以清正廉洁着称。他的加入,不仅为李世民带来了宝贵的政治资源,还为他在处理政务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除了这几位,还有长孙无忌、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等人,他们或是精通经史子集,或是擅长诗词歌赋,或是在军事、政治等领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才能。
李世民对这些学士们礼遇有加,他专门在自己的秦王府中设立了文学馆,供学士们居住和研究学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