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杨广的迁都计划一经提出,便遭到了关中氏族的强烈反对。他们在关中地区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家族的产业、田产等都集中在此。一旦迁都,他们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而且,他们深知离开关中后,自己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势必会受到削弱。因此,他们纷纷在朝堂上谏言,试图阻止杨广的这一重大决定。以高颎、贺若弼等为代表的关中氏族大臣,言辞激烈地反对迁都,他们列举了诸多理由,如耗费民力、动摇国本等,试图以此说服杨广放弃迁都的想法。
但杨广心意已决,他深知迁都对于帝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绝不会因关中氏族的反对而轻易动摇。他力排众议,毅然下令开始修建洛阳城。为了确保迁都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他任命杨素为营建东京大监,宇文恺为副监,负责洛阳城的整体设计与建造工作。在修建过程中,杨广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天征调的民夫多达数百万,这些民夫们在严苛的监工下日夜劳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许多人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等原因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尽管修建洛阳城引发了民间的诸多怨言,但杨广坚信,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将为帝国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利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洛阳城在无数民夫的辛勤劳作下逐渐建成。杨广正式宣布迁都洛阳,这一重大事件标志着杨广与关中氏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关中士族虽然表面上对杨广表示服从,在朝堂上依然遵循君臣之礼,但心中却充满了怨恨和不满。他们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反击的时机,试图重新夺回失去的权力和地位。而杨广则凭借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试图逐步削弱关中氏族的势力,坚定不移地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在这场天子与氏族的激烈博弈中,隋帝国的未来走向充满了变数,犹如在迷雾中航行的巨轮,前途未卜。
迁都洛阳后,杨广开始大力推行科举制,通过这一制度选拔了一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优秀人才进入朝堂。这些新官员大多没有深厚的家族背景和复杂的政治关系,他们对杨广忠心耿耿,视其为伯乐和恩主。这些人成为了杨广对抗关中氏族的重要力量,在朝堂上积极支持杨广的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同时,杨广还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加强了对国家经济的全面掌控,进一步削弱了关中氏族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在军事上,他进一步加强了洛阳的军事防御体系,增派精锐部队驻守,修筑坚固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并且,他多次对外用兵,亲自率军出征,展示帝国的强大军威,试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