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找到正确的角度,总能还原成简单的真相。
档案馆外的剑桥草坪上,学生们正在用3D打印机制作彗星模型,六芒星基座上的角度始终是60度。林夏知道,2099年的彗星还会如期而至,但那时的地球会像牛顿计算的那样,用最基础的力学原理化解冲击——不是靠篡改的阈值,而是靠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在光与暗的永恒博弈里,守住那道不可撼动的平衡线。
剑桥大学档案馆的紫外线灯在林夏头顶嗡鸣,将羊皮纸照得通透。哈雷的原始批注在紫光中像浮出水面的鱼,“郑和之星轨,非仅为航海,实乃天地之锁钥”这行字的笔锋带着急颤,显然是匆忙间写就。更惊人的是字迹旁的微型浑天仪——龙形支架的鳞甲用极细的铁胆墨水勾勒,每片鳞甲的纹路都藏着坐标,拼起来正是南京明故宫的经纬度:北纬32°03',东经118°48',与地陷现场的直线距离仅三里,像把钥匙精准对准了锁孔。
“明故宫的地基下,肯定有璇玑玉的总枢纽。”陈默将坐标输入《郑和航海图》的全息投影,地陷区的漏斗状坑洞恰好环绕着明故宫遗址的中轴线,“哈雷说的‘天地之锁钥’,是指郑和用星轨参数在南京布了能量阵,就像给地球装了把安全锁,而1712年的篡改是在配假钥匙。”
林夏的加密云盘进度条卡在97%,档案馆的防火墙正在被全球防御理事会的病毒攻击。她将紫外线灯的波长调至365纳米,哈雷批注的墨迹里突然析出更多坐标,指向明故宫的三大殿遗址:太和殿对应“钩星”,中和殿对应“北斗第七星”,保和殿对应“南极老人星”,三颗星的连线在星图上形成个等边三角形,与南京地陷区的磁场异常范围完美重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龙形支架的鳞甲数量是1421片。”陈默数着微型浑天仪的细节,这个数字与郑和下西洋的年份完全一致,“每片鳞甲代表艘宝船的锚地,1421片鳞甲组成的能量网,能缓冲彗星与太阳的双重冲击——这才是真正的天地之锁,而地陷是因为有人撬坏了其中三片鳞甲。”
加密云盘的警报变成急促的蜂鸣,最后3%的原始数据正在被病毒篡改。林夏突然想起哈雷批注里的“锁钥”二字,用希伯来字母“?????????”(Mafte'ach)在云盘的密码框输入,进度条瞬间跳满——这个词的词根与“流动”相关,正是哈雷藏在批注里的动态密码,像把能随水流变化的钥匙。
紫外线灯下,微型浑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