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林夏知道,这是浑天仪最后的能量在完成使命——将重组的星轨参数同步给两地的量子网络。南京地陷区的实时画面显示,新长出的草叶上凝结着露珠,露珠折射的光斑正好是六芒星形,而剑桥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正自动对准哈雷彗星的方向,镜头里的彗尾,与《郑和航海图》上的“过洋水痕”惊人相似。
地面星图的最后残留是组公式:“更数×角度=光年”。林夏换算后笑了——郑和的“一更六十里”乘以哈雷的“142.1度”,正好约等于一光年。“他们在说,航海的里程与星图的角度,最终会通向同一个宇宙真理。”她想起虚影里郑和与哈雷相视而笑的瞬间,或许那时他们就明白,地理的距离、时间的跨度,在共同的真理面前都微不足道。
陈默的探测器突然收到段加密信息,来自南京的量子护盾枢纽。解密后是幅全息影像:南京明故宫遗址的地基下,十二根明代的铁柱正在发光,柱身上的牵星刻度与剑桥地窖的石壁星图完全对应。“是郑和埋下的‘天地之轴’。”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哈雷篡改参数,其实是在给这十二根铁柱设置启动密码,必须用东方的星轨坐标与西方的彗星参数同时解锁。”
晨光中的石壁开始变得透明,能看见后面的泥土里,混着无数细小的璇玑玉颗粒,组成个微型地球仪。林夏认出那是1712年皇家学会的实验品,哈雷将璇玑玉磨成粉,混入剑桥的泥土,再用《郑和航海图》的拓本包裹——三百年的时光里,玉粉与泥土早已共生,就像两种文明的智慧,早已在看不见的地方交融。
当地面的星图彻底消散,林夏站起身,发现石壁上留下个浅坑,形状正是浑天仪的轮廓。她将紫檀木盒里的璇玑玉碎片放入坑中,碎片刚接触石壁就自动嵌入,形成完整的玉璧,璧面同时刻着“1421”与“1712”,中间用道弧线连接,像艘宝船正在跨越时空的海洋。
离开地窖时,陈默的电子屏显示全球量子网络已完成升级,新的防御系统里,既有《郑和航海图》的星轨算法,也有哈雷的彗星周期公式,启动界面是旋转的太极六芒星。林夏回头望了眼气窗,晨光正顺着石壁的蓝光流淌,在玉璧上投下郑和与哈雷的影子,两个身影渐渐重叠,化作个拿着星图的剪影,分不清是东方的航海家,还是西方的天文学家。
剑桥的草坪上,学生们正在用3D打印机制作新的浑天仪模型,龙形支架的鳞甲上,一半刻着勾股定理,一半写着希伯来字母的能量公式。林夏知道,1421年的郑和不会想到,他的航海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5页 /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