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出金属的特征峰;用质谱仪分析时,却呈现非金属的分子结构;最离奇的是,当林晓将自己的血液滴在上面,血液竟像被吸入海绵般渗透进去,合金的蓝光瞬间变得明亮,表面浮现出一行类似DNA双螺旋的纹路。
“它在模仿生命特征。”负责生物检测的李教授脸色凝重,“但它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新陈代谢,却能对生物组织产生响应——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存在形式。”
实验室的气氛随着检测深入变得愈发压抑。合金的密度检测出现了悖论:用排水法测量时,它的密度是水的0.5倍,能漂浮在水面;用重力法测量时,密度却骤增至铅的10倍,能在钢板上留下压痕。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两种状态能同时存在,仿佛合金处于某种量子叠加态。
“就像薛定谔的猫。”小张抱着头,“它同时是轻的和重的,金属和非金属,活的和死的——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体系!”
林晓没有说话。他坐在隔离舱前,指尖贴着舱壁,感受着合金传递来的微弱震动。这种震动频率很特殊,与地核自转的频率完全一致,只是振幅小了许多,像是某种衰弱的呼应。当他在脑海中想象地核的旋转时,合金的震动突然变强,表面的符文拼成一个清晰的“弱”字。
“它在告诉我们,地核的能量在减弱。”林晓突然明白,“这些悖论现象不是随机的,是在模拟地球能量场的失衡状态。”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让团队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实验:将合金放在特制的重力模拟器中,逐步改变重力参数。当重力值调整到与月球表面一致时,合金突然失去了金属光泽,变成一块温润的蓝色玉石,表面的符文化作古老的篆字,写着“月陨之地”;当重力值恢复到地球标准时,它又变回非晶态合金,篆字重新化作螺旋符文。
“它能根据环境改变形态!”陈博士激动地记录数据,“这意味着它具备自适应能力,是一种……智能材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实验进行到第七天时,意外发生了。深夜的实验室里,林晓趴在桌上小憩,胸口的印记突然发烫。他惊醒时,发现隔离舱的防护罩不知何时被打开,合金悬浮在半空中,蓝光形成一道光柱,将他笼罩其中。
无数信息流顺着光柱涌入脑海:不是破碎的画面,而是完整的知识——关于宇宙结构的超维模型、关于重力场的操控原理、关于地球能量网络的构建方式……这些知识远超现代科学的范畴,却能被他瞬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