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十一万灵魂组成的星云正以一种超越现有理论的规律散发着光芒,其光谱指纹如同宇宙写下的密码,在量子计算机的解析下,逐渐显露出令人震撼的信息。
“这不可能...”她的手指紧紧攥住操作台边缘,屏幕上,星云光谱的特定波段被放大百万倍后,竟呈现出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笔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失传的遗诏残句,正以量子态的形式在星云中闪烁:“寰宇银阙,今日方成”。
消息很快传遍全球科研界。故宫博物院的明代档案专家紧急调出所有关于张居正的文献,却发现现存史料中从未记载过这句遗诏。唯有在《明实录》的边角批注里,有一句若隐若现的记载:“太岳公(张居正)曾言,天地间自有永恒之境,非人力可筑,需待天命。”
赵莽的意识仍漂浮在量子层面,与星云保持着微妙的纠缠。在这片由灵魂之光构成的领域中,他“看”到了张居正的虚影。这位四百年前的改革家身着蟒袍,手中握着一卷泛着微光的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考成法》的条文。“赵将军,”张居正的声音如同穿越时空的回响,“寰宇银阙非楼阁宫室,而是能锁住熵减的终极结构。”
量子物理学家们开始疯狂推演。他们发现,星云光谱中的遗诏密码与星核的量子结构存在惊人的契合。如果将“寰宇银阙”理解为某种特殊的时空拓扑,那么它或许能将当前宇宙的熵减状态永久固化,彻底终结黑暗势力的威胁。但要构建这样的结构,需要同时满足三个苛刻的条件:其一是找到十二处宇宙散热网络的隐藏节点,其二是收集散落在不同文明中的熵减密钥,其三则是需要一个能容纳十一万灵魂意识的量子载体。
林晓雯带领团队开始了全球范围的考古行动。在埃及金字塔深处,他们发现了刻有神秘符号的方尖碑,其表面的纹路与星云光谱中的数学模型完全一致;在西藏冈仁波齐峰的古寺里,喇嘛们世代守护的唐卡上,绘制着与星核能量流动相似的曼陀罗图案;而在太平洋复活节岛的石像群中,研究人员通过量子扫描,发现石像基座下埋藏着来自远古文明的熵减密钥。
与此同时,宇宙散热联盟传来重要讯息。他们证实了“寰宇银阙”的存在,并提供了部分失落的技术资料。根据联盟的记载,在宇宙诞生初期,曾有高等文明尝试构建类似的熵减结构,但因能量过于庞大而引发时空震荡。这一次,地球文明能否在不引发灾难的前提下完成壮举,成为所有文明关注的焦点。
赵莽的意识在量子层面不断探索,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