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GHz的频率再次释放时,不仅涂层样本彻底崩解,甚至在空间中形成了短暂的量子泡沫。这个发现让团队意识到,1983年的《死亡之海试车》很可能是现代人试图复刻古代技术时发生的灾难,而金属氢碎片,或许就是跨越时空的“失败品”。
深夜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程微在白板上快速书写着公式,张明达则翻阅着明代海防图。窗外,秋风卷起落叶,仿佛在诉说着跨越四百年的科技对话。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频率密码,正在当代科学家的努力下,逐渐拼凑出一个颠覆认知的真相。
第三章:铸钟秘史
实验室的荧光灯在程微眼底投下青灰阴影,她第三次放大全息投影里的万历通宝刻痕。突然,一道暗纹在光谱分析仪下显现——那不是普通的符号,而是由二十四个菱形组成的特殊矩阵,每个菱形的角度和间距,都精准对应着量子比特的编码规则。
"张顾问,这枚钱币的来历..."程微话音未落,张明达已捧着泛黄的《闽中海错疏》匆匆走来。书页间夹着半张残破的宣纸,墨迹斑驳处依稀可见"万历十七年,钦天监取星铁铸钟于通宝山"的记载。
1589年·通宝山
暴雨如注,钦天监监正徐光启(注:此处为虚构历史融合)望着熔炉中翻滚的银灰色液体,额角沁出冷汗。这批所谓"天降星铁",实则是胡宗宪暗中截留的军饷熔铸而成。三年前,戚继光部在东南沿海缴获的倭寇战船残骸里,发现了能自我修复的神秘金属,胡宗宪以筹备军饷为由,将部分材料秘密运往通宝山。
"大人,钟体已成型!"工匠的呼喊穿透雨幕。直径三丈的青铜巨钟悬浮在水银池中,钟身篆刻的云雷纹里,藏着徐光启亲手镌刻的密文——那是他耗费数月破解的倭寇秘术,用二十八宿星图对应量子纠缠态。当第一声钟鸣震碎云层时,海面的倭寇战船竟同时出现裂纹,船身的自愈涂层在声波中化作齑粉。
2085年·实验室
"通宝山在1983年就被划入军事禁区。"张明达调出卫星地图,山峦轮廓与古籍中的星象图完全重合,"当年《死亡之海试车》的坐标,距离明代铸钟遗址直线距离不到三公里。"他忽然掀开马褂下摆,后腰处露出褪色的刺青——正是万历通宝上的菱形矩阵。
程微的呼吸骤然急促。她调取1983年事故档案,在事故现场照片的角落里,发现了半截钟形残骸。当现代光谱仪扫描到钟体铭文时,惊人的数据开始疯狂跳动:那些看似装饰性的云雷纹,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