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麾下韩信、岳飞、杨再兴、薛仁贵等,皆是当世名将,能征惯战!更有张良、王猛、张居正等能臣治理后方,国力蒸蒸日上!”
“我云溪虽经殿下励精图治,有所恢复,然论国力、军力,与夏国相比,仍有天壤之别!此时主动挑衅,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老臣以为,当务之急,仍是韬光养晦,积蓄实力,以待天时!”
徐达的分析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常遇春和朱棣发热的头上。
常遇春张了张嘴,想反驳,却一时找不到更有力的理由,只能烦躁地哼了一声。朱棣年轻气盛,脸上明显带着不甘。
朱标听完徐达的话,微微颔首,显然更倾向于徐达的稳健之策。他看向常遇春和朱棣:“常叔,徐大将军所言,老成谋国,切中要害。此时开战,确实…时机未至,风险太大。还是…”
“殿下!徐大将军!诸位!”一个平和却带着奇异穿透力的声音响起,打断了朱标的话。正是那位一直闭目养神,仿佛置身事外的姚广孝和尚。
他缓缓睁开眼,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朱标身上:“徐大将军所虑,句句在理,老衲深以为然。此时与夏国正面冲突,确非明智之举。”
常遇春和朱棣闻言,脸上露出失望。
但姚广孝话锋一转,
“常将军与燕王殿下欲求进取之心,亦不可轻忽。坐等,非良策。老衲有三策,或可徐徐图之,既不立刻触怒夏国那头猛虎,又可为我云溪未来,埋下破局之机。”
“其一,秦良玉将军。此乃关键人物,亦是我方最大之‘情义’优势。殿下可亲笔修书,言辞恳切,言明思念故人,更牵挂其幼子(秦良玉与杨再兴之子)。”
“可找借口恳请其携子归省探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若能将其母子接回云溪…则不仅可解徐大将军所虑之掣肘,更可得一强援,大增我方实力与声望!此乃上策,若能成,事半功倍!”
徐达眉头紧锁,显然觉得此计过于想当然。秦良玉岂是那么容易动摇的?
“其二,北境金国。夏国虽强,然其北疆漫长,金国余孽如同附骨之疽,难以根除。”
“殿下可秘密组织一支商队,携带重金货物,专走靠近金国活动区域的商路。再暗中联络一些…‘可靠’的马匪,或者干脆就是金国小股游骑,让他们‘袭击’我商队,造成人员伤亡,货物被劫!”
“一次不成,便两次,三次…次数多了,损失大了,民怨自然沸腾!届时,殿下便可顺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