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张居正失魂落魄地站起身,只觉得后背的衣衫已被冷汗浸透。
第二天,未央宫御书房内,檀香袅袅,却驱不散一股无形的凝重。科举与武举的喧嚣已然落幕,但余波仍在朝堂深处荡漾。
张良与岳飞并肩立于御案前,向批阅奏章的宁晨复命。
“陛下,科举授官事宜,已按您的意思,全部办妥。”
“李儒留任长安文渊阁;海瑞赴岳州;柳宗元往江州;苏轼任青州北海郡守;其余人等,皆已派往预定州郡。吏部文书已下发。”
宁晨头也未抬,朱笔在奏章上勾画着,只淡淡“嗯”了一声。
岳飞接着汇报,:“陛下,武举入选者也已安置完毕。曹参已至咸阳,在韩元帅麾下报到。王彦章、罗成暂留长安禁军,熟悉军务,其余人等,分赴函谷关、大幽及各地边军。”
宁晨依旧没有抬头,仿佛对这些他一手推动的盛事结果并不特别在意。
他批完一本奏章,放下朱笔,这才缓缓抬眼,目光在张良和岳飞脸上扫过,平静地问道:“事情,都办妥了?”
张良躬身:“回陛下,皆已按旨意办妥。只是…”他略作迟疑,还是问出了心中的疑惑,“臣有一事不明。陛下似乎…对此次武举选拔出的曹参、罗成二人,格外关注?”
“甚至…断定其日后必成独当一面之大将?陛下慧眼如炬,臣叹服,然此二人毕竟年轻,未经大战,陛下何以如此笃定?”
岳飞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接过话头:“子房先生有所不知。那曹参,在沙盘推演与临阵指挥两科,表现堪称惊艳!”
“其悟性之高,眼光之长远,末将观之,确有几分当年韩元帅、年轻时的影子!假以时日,多加历练,必成大器!”
““至于罗成,此子出身大幽罗家,家学渊源,一杆银枪使得出神入化,论个人勇武,怕是张定边将军年轻时要略胜一筹!更难得的是,他并非一味逞勇的莽夫,兵法策论也颇有见地,指挥演练时,虽稍显稚嫩,但锐气十足,敢于担当。”
“陛下将其留在长安禁军,一则便于陛下亲自观察打磨,二则…罗家在大幽根基深厚,陛下此举,亦是向罗家乃至大幽军民,示以恩宠与信任。日后太子殿下若需罗成及其家族,或可成为一大臂助。”
宁晨听着岳飞的分析,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他重新拿起一份奏章,一边批阅,一边仿佛不经意地说道:“嗯,鹏举分析得在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