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要他为太子殿下、为帝国的未来,选拔真正可用、可靠的人才!
他摒弃了一切华而不实的辞藻,亲自拟定策论题目,紧扣时政,直指治国安邦的核心难题。
如何在新附之地(秦、幽故地)推行教化、稳定民心?如何平衡赋税,富国而不伤民?如何应对北疆、南方的潜在威胁?
考场内,鸦雀无声,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们,凝神静气,奋笔疾书,试图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倾注于字里行间。
经过层层选拔,州试、省试、殿试,历时整整两个月,这场牵动帝国神经的盛事终于落下帷幕。金榜题名之日,长安城万人空巷!
张良亲自宣读最终殿试排名及授官旨意。
“一甲第一名,状元——李儒!授翰林院修撰,留任长安,入文渊阁行走!”
“一甲第二名,榜眼——海瑞!授岳州通判!”
“一甲第三名,探花——柳宗元!授江州司马!”
“二甲传胪——苏轼!授青州郡守!”
此外,还有众多进士、同进士出身,被张良根据其策论所长、籍贯背景,以及他对未来朝局平衡的考量,一一分配。
张良的策略很明确:既要为国选才,更要为太子殿下悄然布局,在地方和基层埋下忠于正统的种子。
同时,也避免过度刺激霍贵妃一方,将一些背景复杂或策论中流露出攀附倾向的人,放在了非核心或需要历练的位置。
武举!沙场点兵觅帅才
几乎与文举同时,另一场同样声势浩大的选拔在长安城西郊的皇家校场展开。
岳飞被宁晨从函谷关叫了回来,他本打算让韩信回来,但想到咸阳重臣太少,最后选择了岳飞。
此刻岳飞坐镇中央高台,面容严肃如铁。
他深知陛下举行武举的深意——不仅要选拔冲锋陷阵的猛士,更要寻找能统领千军万马、运筹帷幄的帅才!
要像韩信,李靖,白起,徐达常遇春等等之辈。
个人勇武的话, 非但要弓马娴熟、力能扛鼎,更要在乱战之中保持清醒,懂得配合。
兵法韬略的话, 策论题目由岳飞亲自拟定,全是实战中可能遇到的棘手难题,如何以少胜多?如何应对敌骑冲击?如何保障粮道?沙盘推演更是模拟真实战场地形,考验临机决断。
校场上尘土飞扬,喊杀震天,金铁交鸣之声不绝于耳。岳飞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每一个表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