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然而她有些不服气。
\n
她也年轻过,她也曾经是学校里拔尖的学生,是班里少有的在八十年代念大学的人。
\n
念书时候,谁不夸她聪明学得快,每当有人称赞她,她也会短暂地得意一会,但是她也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n
最怕的就是比自己聪明的人还比自己努力,因此她面对薄弱学科,拿出来十二分的精神来,她坚信,只要肯学,没有学不会的。
\n
班里有些学习好的人好面子,不肯示弱,有不会的题也不问别人,但是她不一样。
\n
不懂就问,请教同学,请教老师,请教任何会的人,只要谁会,她就问谁,哪怕那名同学总成绩不如自己。
\n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n
就这样,她补上了木桶的那块短板,成功考上了大学。
\n
而如今,四十多岁的她,面对着眼前的难题,忽然想到了之前吃着馒头咸菜也要抱着书啃的自己。那时候的高中要学文言文,晦涩难懂,还有些通假字,起初就是连猜带蒙,但是到后来,她也学透了。
\n
前提是,只要肯学。
\n
江晚绢也知道,其实她能出现在决赛的现场,女儿就会很高兴了。
\n
但是她想要女儿再高兴一点。
\n
或者应该说,她想离女儿再近一点。
\n
第108章 晚绢
\n
回望半生,江晚绢觉得自己的人生也还算得上有意思。
\n
她生在建国后那最动荡浩劫的十年里,家里穷得真就是揭不开锅。好在她的母亲开明,生的孩子里愿意念书的砸锅卖铁也供,不愿意念书的就到了年纪寻活去补贴家里。
\n
兄弟姐妹们数她成绩最好,也最知道学习。
\n
县里的中学教育水平有限,很多同龄人念完初中就去学门手艺寻找出路,能念到高中的都是少数。家里的经济条件,供她到高中已是艰难。十几岁的江晚绢也迟疑过,要不要辍学进入纺织厂打工。
\n
但是她也清楚,进厂只能解一时之急,并不能救一世之困。一个月赚的那几块钱工资,在大事上并不能顶什么用。
\n
就像是同村里那户姓李的人家,一家人勤勤恳恳,架不住遭遇横祸,正值壮年的那位李姓叔叔被人一刀子捅在了腰上。
\n
她知道这消息的时候,母亲正在给她缝沙包。那时候不像现在有电脑与手机可以玩,来回玩的也就那么三样,毽子沙包和跳皮筋。母亲的手艺好,缝的线密密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