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夫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动用武力来阻止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和东欧剧变的浪潮,那将使红场上的列宁陵寝也成为历史罪人。因为苏联一直以来都以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为理念,如果此时动用武力镇压,将违背这些理念,损害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然而,如果按兵不动,帝国的多米诺骨牌正在加速倒下。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浪潮就像一颗火种,有可能引发其他加盟共和国的连锁反应,导致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双手在办公桌下颤抖,面前的茶杯里漂着未化的糖块。他想起十年前契尔年科接见东德代表团时的咳喘声,历史的报应竟来得如此迅猛。他意识到,苏联的局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当立陶宛的三色旗在维尔纽斯城堡上空升起时,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正下令封锁波罗的海沿岸港口,可军舰上的水兵已经在偷听爱沙尼亚电台的流行音乐节目。这一细节,反映出苏联军队内部的人心涣散,士兵们对苏联的忠诚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莫斯科的春天来得格外迟缓。红场上积雪未消,加盟共和国的代表却在最高苏维埃大厅里争吵得面红耳赤。乌克兰的舍甫琴科之子们举着“自由乌克兰”的横幅,表达了他们对乌克兰独立的强烈愿望。格鲁吉亚的酒神之子在第比利斯举着葡萄藤编织的权杖宣布独立,这一行为象征着格鲁吉亚对国家主权的追求。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 - 卡拉巴赫的硝烟中互相诅咒,车臣的山民在大高加索山脉深处磨利弯刀。这些事件,都表明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帝国的离心力像脱缰的野马,将那座用刺刀和理想搭建的红色宫殿震得地动山摇。
五、 戈尔巴乔夫的无奈与历史的闭环
戈尔巴乔夫在镜中看见自己鬓角的白发,像苏联国旗上的那抹褪色白条。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挽回苏联解体的命运。他签署的《国家主权法》本想给帝国套上缰绳,试图在维护苏联统一的前提下,给予各加盟共和国一定的自治权。然而,这部法律却成了加速解体的催产士。各加盟共和国利用这部法律,纷纷宣布自己的主权独立,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分裂。
当立陶宛总统兰茨贝尔吉斯用鹅毛笔签署独立文件时,笔尖上凝结的墨水恰似当年签署《莫洛托夫 - 里宾特洛甫条约》时的铁血残渣。历史的因果链在这一刻显出诡异的闭环,红色帝国的末路恰似其诞生时的原罪。克格勃档案库里尘封的文件开始流传,上面赫鲁晓夫的批注旁,赫然写着:“这会毁了我们所有人。”这些文件的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