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冻土之下的改革火种:徒劳无功的破冰努力
安德罗波夫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他有着改革的决心和想法。他曾秘密命令改革派起草“新经济方案”。这个方案旨在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深入改革,引入一些市场经济的元素,提高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当文件被送到契尔年科的床头时,总书记的眼镜滑落到了被单上。他眯着眼睛,嘟囔着:“字太小……念给我听。”秘书小心翼翼地念着文件内容,当念到“允许个体承包”时,老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气急败坏地说道:“这……这是修正主义!”于是,方案被塞进了保险柜,钥匙被扔进了莫斯科河。这一行为标志着改革的火种被无情地扑灭,苏联失去了一次可能的改革机会。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唯一看似“成功”的改革发生在文艺界。安德罗波夫特许播放美国电视剧《豪门恩怨》,本意是想让民众“见识资本主义的腐朽”。然而,结果却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主妇们迷上了达拉斯的豪宅,还集体给党中央写信:“为什么我们的百货商店没有水晶吊灯?”这一现象反映出苏联民众对西方物质生活的向往,也揭示了苏联国内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现实。
契尔年科批准引进可口可乐,这本是一个试图与国际接轨、丰富民众生活的举措。然而,由于红色罐装包装被政治局否决,最后换成透明瓶装。工人们纷纷吐槽:“喝起来像消毒水。”这一事件看似是一个小插曲,但却反映出苏联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阻力和保守思想的束缚。
无论是经济改革方案的夭折,还是文艺界和消费品领域改革的“尴尬”结果,都表明苏联的改革在当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冻土之下的改革火种,虽然曾经闪烁过希望的光芒,但最终还是在保守势力的打压下熄灭了。
五、最后的葬礼:体制的自我窒息悲歌
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的葬礼创下了苏联历史上最尴尬的纪录。抬棺人找不到他执政期间留下的显着遗产,只能反复念叨着“稳定”二字。悼词中“伟大”一词出现了47次,但却没有人能记得他做出过任何有影响力的决策。观礼的戈尔巴乔夫看着灵柩上仅有的三枚勋章(勃列日涅夫有200多枚),突然忍不住笑出声来。这笑声中,包含着对契尔年科执政的嘲讽,也包含着对整个老人政治体制的失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戈尔巴乔夫眼中,这具棺材里躺着的不仅仅是一位领袖,更是整个老人政治体制的尸体。安德罗波夫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