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亦有‘劲敌’的凝重与复杂。
若说初见的客气,只因对方是谢国舅的首徒。
未曾轻视,却也未将其放在心上。
如今,却不得不重新审视了。
沈淮同样不敢轻视任何人。
祝山卿年少成名,诗才远扬,并非浪得虚名之辈,直到较量完毕,他才窥见上舍实力的冰山一角,对三年后的会试生出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能参加会试的,都是人中翘楚。
而他,要跟一群天才争夺会元、状元……
明明还有三年时间,可沈淮竟觉得时间十分紧迫。
鉴章先生的声音响起,“上半场沈公子拔得头筹,下半场祝公子技高一筹,双方战成平手,若是二位公子或在座诸位对此结果有疑,可再加一局,一决高下。”
“再加一题,一题定输赢。”赵家人第一时间叫嚷。
“这个提议不错,那么比什么呢?”鉴章先生的视线,一一扫向台下的众人,“从两场比试来看,两位公子专擅不同,若再比对子和诗赋,很有可能是平局。”
“不如比策论。”裴律站出来,理由是,“二位公子同出国子监,皆是未来之栋梁,不如比策论,看谁更胜一筹?
诗才虽能传名,然科举取仕之中,策论更能彰显真才实干。”
“这位公子所言极是。”鉴章先生赞同道,“沈公子和祝公子皆是国子监栋梁,不久将来便要肩负社稷之责,诗才和策论,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老夫建议,以策论相较,不知二位公子意下如何?”
沈淮率先点头,“可!”
祝山卿紧随其后,“好!”
沈淮和祝山卿同意比策论,那么,题目该如何出呢?
鉴章先生和三位裁判商量了一番,最后决定以“如何治河安民”为题,要求观点新颖有创新,时间为半个时辰。
这类题目,沈淮并不陌生。
答题思路也有,可要脱颖而出,得观点新颖、超越前人。
从始皇帝到大夏天启帝,治河安民的技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有继承先人的方法,也有基于现实的突破,都在不断进步。
目前的治河理念是以“疏导为主,兼顾提防”为主,局部疏浚,定期清理泥沙,设有疏河官,但没有专门的治河机构。
排沙技术也仅限于‘耙’和‘锸’,人工清理,提防材料也无统一标准。
沈淮思考一番后,打算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