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需要跳出“独断决策”和“专任权臣”的常规思维,挖掘出导致不同结果的深沉因素。
比如朝代背景、君主能力、皇权制度,避免陷入‘以果导因’的片面判断,而忽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需要结合夏朝的制度,现任皇帝的用人理念,从而强调‘独断决策’和“专用权臣”的合理边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破题思路在脑中形成脉络,沈淮很快就整理好腹稿。
“师伯,此题的核心在‘事同而功异’,这四件事,看似相同,实则关键点在“时”与“人”。
晋武帝能灭吴,皆因吴国政权腐朽,而晋恰好兵强马壮,且时机已成;苻坚失败,只因统治的北方未稳,他便急于出兵,不占天时。
齐桓公重用管仲,因知其贤才且能制其权,故成霸业;燕哙重用子之,却被‘禅让’虚名迷惑而将实权交出去,导致国乱。
在晚辈看来,事情成败,不能以‘独断决策’’或“专任权臣”来定论,需国君明于“时势”,审于“人谋”,方能通途而殊功。”
李祭酒听言,只是轻轻点了下头,没说好也没说不好,而是继续提问,“《尚书》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则欲化宏图为实景,必不驰空想、不骛虚声。
沈师侄怎么看?”
咦?
这个问题,怎么这么耳熟呢?
沈淮想了想,很快发现类似问题,以前在县学上课的时候,李教谕曾给他们讲过,夏朝官吏尚实务之风。
朝廷不养闲人,更不会养无能之辈。
强调务实精神。
“师伯,我朝官吏尚实务之风,不骛虚言,不废实事。《尚书》之言如耕稼之道。
晚辈出身农家,知晓粮谷满仓非空想可得,需春播、夏治、汗浸垄亩之辛劳方有秋之收获。
士人治世,当如犁田,志为种,勤如耕,不驰空想方见稻粱丰。”
李祭酒笑笑,“答的还行,去一旁将其写成文章呈上来再领这彩头吧。”
沈淮:“……”
彩头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去吧,为师与你师伯还有事相商。”
然后,沈淮被人带去书房。
厅中,只有谢道珩和李祭酒二人。
先前伺候的下人,已经守到门外了。
“师兄,我这弟子如何?”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