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挑唆,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沈淮了解大概后,就带着沈江去作坊找黄氏。
黄氏知晓后,没好气的道,“她那天来找我的时候,可没说这些,要是她把话说清楚,我也不至于动手扇她。”
一个没说清楚,一个也没问。
说到底,是两家早有隔阂的原因。
“娘……”
“你不是要去县城找谢大人么,赶紧去吧。”黄氏打断沈淮的话,并将他推出作坊,“放心吧,她就是闹闹脾气,没准过几天就想通了。”
黄氏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是不放心。
打算过两天去小华镇一趟。
黄小非怎么闹她不管,但不能坏了三郎的名声。
“那我走了。”
沈淮见母上大人烦了,也不好多说什么,转身离开作坊。
回家拿上包袱,坐上驴车朝县城而去。
进城时,刚好傍晚。
他没回江湾畔,而是直接去了县衙后园。
“公子来的巧,大人刚好下衙。”管家见沈淮来了,立即上茶。
沈淮听了,不禁问道,“老师这两日不忙了?”
不等管家开口,谢知县就从里间走出来,穿着一身宽松常服坐到沈淮的对面,开门见山道,“为师后天便要启程回京,国子监一事,你考虑得如何了?”
这么快?
沈淮怔了一下,而后点头说道,“国子监是天下学子向往的高地,弟子自然是想去的,只是担心得罪了那些名门贵胄,给老师添麻烦。”
谢知县听言,看了管家一眼。
管家会意,立即将屋内伺候的丫鬟带出去,并关上房门。
“当日拜师,未向你言明身份来历,是不耐应付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如今却没有这些顾虑。”谢知县说着,看向沈淮的眼神多了两分笑意,“以你的聪敏劲儿,应该能猜到几分吧?”
“不多。”沈淮伸手比拟,“就一点点。”
“哦?”谢知县饶有兴趣的问,“你的猜测是什么?”
“弟子学百家姓时便知晓“谢”是我朝大姓,其中以云都谢氏最为有名,他们从前朝开始便是名门大族,大梁后期天下大乱,圣昭女帝在青梧郡起义,云都谢氏是第一批响应的。
谢氏作为开国功臣,延续至今,底蕴深厚。
京都谢氏,弟子只知平南候是其中的一脉。
其他的,弟子便不知晓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