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同时也在告诉自己,要努力。
出身没法改变,但是科举可以。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抱紧知县大腿,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夏考这天。
整个县学被封起来。
教室、校武场,都被征用。
沈淮按照流程领取考号,这次,他选到了校武场的位置,烈日高照,上头只悬挂着一块布,让光线没那么刺眼而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卷子还没下发,便热得汗流浃背。
好在沈淮平时锻炼,晒了一下很快就适应了。
题目是教谕和教授一起出的,但教谕觉得题目比起正经的乡试,还是差了点意思,便让知县参与出题。
知县出手,题目难度瞬间拔高。
第一场,大家的表现还挺正常的。
到了第二场,很多人就开始吐槽了,说题目刁钻,甚至还有人说,现实根本没有那样的人和事。
因为其中的律法题目,颠覆了大家的认知和三观。
沈淮听了,只能表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没见过,不代表不存在。
第三场的策论最难。
沈淮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就是他对时政缺乏了解,所以答题的时候束手束脚的,好在后面两题,他会。
三场结束,大家均是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
“沈兄,那道律法题,你是怎么答的?”
刚出考场,赵云堂和梁岸就追了上来,尤其是梁岸,还挡住沈淮的路,“沈兄,子告父,就算大义上占得住,那孝道呢?”
没错,律法题就是子告父。
跟沈淮上次写的真题一样,但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所以答案也天差地别。
“这就是法大还是孝大的问题了。”沈淮开口,“子告父,在世人看来,就是不孝,可若是为了国家大义挺身而出,那么他就是忠肝义胆之辈。
先有国后有家,家国面前,个人之孝在后,梁兄觉得呢?”
梁岸却认为,“可他连亲爹都能告,这种人真的靠谱吗?”
“自古以来,不乏大义灭亲之人,像真题上出现的人,同样是惊才绝艳之辈。”
赵云堂问,“这样的人,还会被朝廷重用吗?”
沈淮两手一摊,“我也不知道。”
子告父,口碑肯定是两极分化的。
至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