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还来得及。
"先生所言,咱会好好考虑的。"
怅然若失的点了点头之后,朱元璋便有些疲惫的将目光投向窗外,似乎能够一眼千里,直抵传闻中享有"丝绸之城"美誉的杭州城。
历朝历代的改革,就没有不死人的。
他几乎可以预料到,一旦自己在朝中透露出有意整顿改革商税的念头,必然会引来一场滔天骇浪。
"或许在老爷子看来,我大明的根基在那些广袤的田地,但正所谓人力终有穷尽时。"
"我大明的田产终究是有数的,但这商税在某种意义上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大明的税收政策制定的越完善,国库便会越富裕。"
曹爽虽然没有"读心术"的本事,但瞧着朱元璋那满脸凝重的模样,倒也能大概猜到其心中所想,无非担心朝廷"与民争利",会导致地方上的富绅豪商们不满。
可赋税乃是影响国祚的重要因素,岂能因为顾忌一时的"骚乱"便对其置之不理,予以默认?
在原本的历史上,享国二百余年的大明之所以盛极而衰,并在一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中退出了历史舞台,其根本原因只有三个字:没钱了。
诚然,明朝末年正值历史上罕见的"小冰河"时期,并饱受"内忧外患"的困扰,被关外的建州女真和陕西食不果腹的灾民们轮番肆虐。
但稍微想想便会知晓,明朝固然受到了"小冰河"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但占据辽东苦寒之地的女真人,受到的影响只会更大。
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朝廷难以在普通百姓身上收到足够的赋税,继而支付辽东高昂的军费;因为迟迟领不到应有的军饷,甚至挨饿受冻,理应身负国仇家恨的将士们士气萎靡,斗志低下;因为无心恋战,从而出现了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
百姓民不聊生,将士挨饿受冻,早已油尽灯枯的大明如何能够不亡?
相反,假若大明在开国之初便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商税制度,能够从江南的富绅豪商们身上收取到商税,莫说区区一个建州女真,即便是云贵川三省的土司们同时起兵造反,大明也能够轻而易举的将其横推。
"咱当然知道收税的好处。"
"可朝中.."
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声音,朱由校心事忡忡的点了点头,并不由自主的收回了目光,似是有些欲言又止。
如今的大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