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水汽要凝结成水滴或冰晶,需要有一个核心来开始凝结过程。
如果没有凝结核,水汽即使达到过饱和状态,也很难形成水滴,
因为水汽分子需要依附在这些微小的凝结核上,
才能逐渐聚集形成足够大的水滴,进而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雾。
一般分为两个来源,第一是自然来源:包括灰尘、花粉、海盐粒子等,
所以山中大雾的很多情况不言而喻可以通过该理论来进行深入思考。
第二是人为来源:主要是工业排放的污染物、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等。
在城市地区,这些人为产生的凝结核数量较多,
会影响雾的形成和特性,所以这就是城市里的雨滴有时候是带腐蚀性的原因。
人类活动产生的凝结核,如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以及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等,会在大气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二氧化硫会被氧化为三氧化硫,再与水结合形成硫酸,氮氧化物会转化为硝酸等。
这些酸性物质附着在凝结核上,随着水汽凝结成雨,
就会使雨水的酸性增强,当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形成了酸雨。
酸雨便具有酸性腐蚀性,会对土壤、水体、建筑物甚至皮肤(可能会造成脱发,皮肤病等)等造成损害。”
我顿了顿,指了指四周,接着分析:
“山洞内部因为相对封闭,热量散发缓慢,形成了内暖外冷的环境。
当山洞内温暖潮湿的水汽上升到洞口,遇到外面的冷空气后,
水汽迅速冷却凝结,附着在空气中的尘埃等凝结核上,就形成了大雾。
而且这个山洞如此巨大,产生的水汽量不可小觑,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昨天的雾会那么大,还来得那么突然。”
为了看得更加清楚,我再次从腿包里掏出一个照明弹。
电筒的光在这黑暗的巨大空间里实在是太过微弱,根本无法让我们看清全貌。
我用力拉开引信,照明弹带着炽热的温度和耀眼的光芒飞了出去。
冒着烟雾的照明弹再次点亮了整个沟壑,强烈的光线驱散了黑暗,让我们终于能好好观察这个神秘的地方。
在这明亮的光线中,我们看到沟壑两侧的崖壁上,
那些开凿出来的平台一层又一层,错落分布,如同一个巨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